杨奶奶不在家,受影响最大的是杨妈妈。她不仅要出摊,要送饭,还要回家做三餐,家务也都落在她头上了。只几天,杨妈妈就觉得心虚气短受不了了。
杨妈妈也不好意思说自己累得慌,正好最近摊子生意好多了,她就托词摊子忙中午赶不及做饭,杨爷爷就接过了做饭的活,大姑隔三差五也让蒋文文送做好的菜来。
杨爷爷虽然会做饭,但也不耐烦天天围着厨房忙,很快就想到了新办法。
街上新开了一家压面店,可以带着面粉过去让人家加工成面条,还可以选择特细、细面、韭叶、二宽、宽面等不同粗细,一斤面一毛钱的加工费。
杨爷爷带了半袋子面粉,整了两大盆的面条回家,然后支起擀面杖,把面条晒成干面条,再整齐地码在纸箱子里。为着方便,他全部都做成韭叶面了,就是韭菜叶那种宽度的面条。这种面条做汤面、拌面都不挑。
菜地里的西红柿摘回家,加两个鸡蛋,把西红柿煮成酱的模样,做西红柿鸡蛋拌面。
豆角掰成小段,加几片五花肉煸炒,加多多的汤汁,把面条铺在上面焖熟,做豆角焖面。
一勺香椿,一勺油泼辣椒,香椿拌面,简单又好吃。
几根豆角,半个茄子,一个土豆,做成最简单的素哨子,放在面条里拌起来吃。
一小块五花肉剁馅,加几片豆干丁,一大勺甜面酱,做出美味的炸酱拌面。
一撮葱蒜末,一勺盐、半勺五香粉、一勺辣椒粉,冒烟的热油泼上去,一碗喷香的油泼面就能端上桌。
干面条还可以掰成小长段,做成烩面。
天热了,爷爷的老朋友给他送了一碗自家做的浆水,爷爷中午就做了浆水面,酸溜溜正开胃。
杨爷爷做饭花样多,只一个面条每天都有不同的吃法,杨梅梅吃的不亦乐乎。
六月份,所有的农家都有件大事要做——收麦子。
地里的麦子被晒成金黄色,爷爷每天都要去地里转一圈,掐一下地头的麦粒,等待最佳的收割时间。
杨妈妈也正犯愁:现在都觉得忙不转了,到农忙时可咋办?
杨梅梅不知大人的愁,她每天撒欢了玩得灰头土脸的,天热了之后,衣服穿得少,她跑起来都要灵活得多。一群小家伙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到处爬树抓知了,抓到了就拿回家,扯掉肚子,拿火钳子夹着在炉子里烤,很快就能闻到肉香味。
这个动作对杨梅梅来说比较困难,她都是拿回家,等爷爷给她烤。
一只知了能吃的只有一小块肉,都不到指肚大。蒋文文和杨梅梅吃得意犹未尽,爷爷就随手从放粉条的袋子里抽一根粉条出来,在火上烧熟了给她俩吃。粉条烧了之后会变成白色的,还会膨胀起来,吃起来脆脆的,一点也不像粉条。
“爹!”大姑端着一个盆进来,“我做了拉条子,给你尝尝。”
街上做生意的越发多了,最近有一家新开的拉条子摊子特别火。摊子上的拉条子有两种吃法,一种油泼拉条子,一种炒拉条子。
拉条子跟拉面有点像,做得比较粗,吃起来很有嚼劲,年轻人都挺喜欢吃。
大姑花钱吃了一次,觉得做起来没啥难度,就在家琢磨做了出来,就是有点费油和麻烦。
大姑做的油泼拉条子,就拉好的拉条子煮熟,加调料和葱蒜末,油泼就行。
“这还给你琢磨出来了!”杨爷爷笑着接过盆,看了眼,肯定道:“做得挺像。”
“嘿嘿,我拉不好,这是我搓出来的。”
杨爷爷见多识广,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点,“抹上油盘着,放一放,面见了油,容易拉开得很。”
“那我下回刷油放一放试试。搓的面比拉得硬,我怕不消化,搓的细一点。”
大姑送了饭,顺带领蒋文文回家吃饭。杨爷爷就把一盆面分了分,家里这顿午饭就解决了。
杨妈妈晚上回家得知大姑子又送饭过来了,盘算着怎么回个礼,有来有往才好相处。
“妈妈,我明天想吃豆腐脑。”
奶奶走后,杨梅梅就跟着爸爸妈妈睡。杨妈妈虽然是个粗枝大叶的,但也觉得比起带娃来,还是妈妈和奶奶放心,爷爷和爸爸就算了。
杨梅梅从来都是自己睡,也不用哄,杨妈妈带着也觉得省心,就是晚上回来得给她洗干净有点费事。
“好,那你明个儿早上叫文文,妈带你俩一起去吃,再给爷爷和太爷太婆带回来。”杨妈妈趁着丈夫在泡脚,把杨梅梅往洗脚盆里一放,让她爸抱着,“顺便给梅梅也洗下脚,我兑点热水给她把头发一洗,我闻着都有味了。”
·
洗头这事可太讨厌了!
母女俩一番对峙,最终杨梅梅为了豆腐脑屈服了,哼哼唧唧地洗完头,坐在院子里晾头发。这会没吹风机,洗完头都是自然干,杨奶奶在家的时候都是趁着中午太阳最好的时候给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