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时间线:1939.1.1-1941.6.22
战役沙盘讲解:
苏芬战争沙盘(建议关弹幕):点这里
本章英法出场,关于马其诺防线,我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不是很喜欢乳法,因为法国没那么不堪,但戴高乐和曼施坦因是真的天才。
—————————★—————————
【1】
1940年3月13日,苏联,莫斯科。
伊利亚·布拉金斯基按了按眉心,快步穿过克里姆林的宫的走廊,甚至来不及换下满是枪火痕迹的军服。他是刚从前线赶回莫斯科的,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签署,苏芬战争全面结束,而他的上司——那位铁血的领袖,要求所有红军的高级将领在第二天开一个“检讨会”,人均写一篇万字检讨书。
好消息:他没有丢脑袋的风险。
坏消息:检讨书他也得写。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苏联这一仗打的相当难看,大国对战小国,百万大军对阵芬兰几十万动员兵——苏联胜是胜了,但惨胜的姿势相当难看,几乎是把“外强中干”四个大字贴在了脑门上。
苏芬战后,苏联被国际联盟除名,国际声望一落千丈,这些会带给意识体麻烦,但这些都不会实质上伤害国家意识体。真正让他虚弱的,是战时经济的重担,与几十万埋葬在芬兰雪原的苏联人。
照常理来说,意识体在战后会得到几天假期休整自己,他们有人类的七情六欲,也会在战争中承受肉/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但这一次,在苏联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伊利亚·布拉金斯基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
“祖国!”
伊利亚刚踏入会议室,坐在圆桌边上的苏军将领分纷纷站起来,整齐划一地敬了苏联军礼。斯大林朝青年点了点头,示意意识体坐在他身边的位位置。
如果说斯大林对他亲爱的祖国还算和颜悦色,那么当他把冬季战争的战报甩在会议桌上的时候,在座的所有将领——大多是从基层越级提拔上来的新人,哪见过这阵仗,冷汗一瞬间就下来了。
超级大国打弹丸小国,苏联和芬兰打出了5:1的惊人战损比,不得不说,这也是另一种角度的震惊世界。
堪称国际笑柄。
但好歹最后苏联达到了战略目的,该降职的将领也早在战争前期处理完毕,这场会议主要是对战争进行总结,找出红军存在的问题,改变军队的现状。
轻敌、组织混乱、缺乏优秀的指挥人才、战前准备不足、军事通信缺口大……
每一个暴露在苏联高层面前的问题,都是用数十万苏联青年的生命换来的,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现在的苏联能够解决的。
最后,是战争结束后的特别追勋与表彰。战场复杂多变,即使司令员也只负责某片区域,国家意识体也不过是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于是,当伊利亚·布拉金斯基在特别表彰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时,无可避免地感到了意外。
你是名单上唯一的女性,但你的名字却出现在了醒目的位置。
你隶属于拉多加湖北部的168步兵师,主要负责苏芬边境线上的物资统筹,当你到达前线时,苏军的补给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唔玛地区已经被芬兰游击队拿下,拉多加湖北部的苏联军队几乎是干等死。[1]
条件已经糟的不能再糟,而当你到达边境线的第二个周末,拉多加湖北部的苏军补给压力得到了意外缓解。白色油漆,白色涂料,御寒的冬装,这样的要求最先由你所在的站点提出,随后小范围普及,并且通过补给线辐射到了一线战场。
运输车和武器被涂上白漆,骡马披上白色的布料,苏联的补给队不再是雪原上的活靶子,或许还有些粗糙,但大大提升了补给效率与成功率。
而在苏芬战争偏向于拉扯、谈判的后期,你提出了苏军通信层面存在的巨大问题,并从无线电技术层面提出了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斯大林采纳了部分提议。
因贡献突出,特授第二枚红旗勋章。
国家按了按眉心,良久,终究还是阖上双眼,勾起一个疲倦的笑容。
1940年3月14日,你从边境回到莫斯科。
在书中读一场战争、在电影中看一场战争,这是生于和平的人接触战乱的唯一机会。而切身参与一场战争,成为国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这样的体验对现在的你而言是全新的,也是珍贵的。
十二月到二月,苏芬边境地区接近零下四十度,这几乎能把人冻成“人体冰棍”。这里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甚至连热水袋都没有,一旦离开室内,唯一能让你暖和起来的东西只有一件臃肿、厚重的苏联军大衣。
在苏芬边境临时搭建的检查站里,你和你的同事们凭借柴火温暖自己,顶着凌冽的寒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