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嫂子对儿子偏爱,对女儿刻薄,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更疼男孩,还因为夏小七并非她亲生的女儿,而是她丈夫夏大林上山砍柴捡回来的女婴。
夏大林夫妻二人成亲五年,膝下还一无所出,夏大林把女婴捡回来的时候,夏嫂子见女婴手脚全乎,也不爱哭闹,就把女婴留下了。家里没啥好东西,夏嫂子就喂女婴吃些面糊糊,女婴每天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一天天长大。
捡回女婴不到半年,夏嫂子就有了身孕,顺利生下一个男娃。
夏嫂子不愿意再多养一张嘴,想把女娃送人,可惜村里没人想要。于是,夏嫂子在院子里跟丈夫合计,把这个女娃带回山里丢了。
碰巧马大爷拄着拐杖路过她家时听见了,连忙进院劝阻。
马大爷说他们夫妻成亲这么多年都没动静,现在突然有了儿子,这儿子肯定是女孩招来的,要是他们现在就把女孩丢了,儿子将来也养不到五岁。
夏嫂子听得半信半疑,最终还是把女娃留了下来,反正那女娃已经能自己扶着墙走路,再过三四年就能帮她干些杂活,长大了若是能嫁出去,就能给儿子换来娶媳妇的钱,若是嫁不出去,还能给她儿子当媳妇。
次日清晨,夏小七依旧待在厨房扇火,夏嫂子在旁边淘米,鸡圈的母鸡还未开始叫唤。
两人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在敲锣,喊着让家里有孩子的都带着孩子出来。
夏嫂子把米倒进锅里,拿布巾擦了擦手,让夏大林抱着铁蛋儿,一块出去看看是什么事。
夏小七站起来擦擦手上的灰,也想跟着出去。
夏嫂子转身把她推回厨房,“你跟着干啥?火还烧着呢,看着粥,可别糊了,等会儿我们回来要喝呢。”
夏小七一脸失望地蹲下,拿起蒲扇继续扇火。
本该平静的村庄今日突然有了异况,村长一大早让他侄子敲着破锣在村里喊了两圈。紧接着,村民陆陆续续带着自家孩子来到村门口,没孩子的人也聚在旁边看热闹。
村门前站着两个少年,都是十六七岁的模样,一个穿着蓝衣,腰上佩着一柄乌铁剑,五官端正,英姿勃勃;另一个少年穿着白衣,个子虽然高,但整个人瘦骨伶仃,白衣袖摆宽大随风摇曳,乍看像是根吊着白衣的竹棍。
他们俩个自称是灵修界某个灵修门派的弟子,途径此地发现有个小村庄,想看看村庄里有没有带灵根的孩子。
西河村的村民如今很少出山,连大一点的城镇都没去过,原本以为一辈子和那些外界的人无缘,没想到别人会找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村长跟村民们解释道:凡界外面就是修士住的地方,也叫灵修界,有些门派会让徒弟们来凡界收一些新弟子,这也是难得的机缘,所以他才把全村的孩子都聚集过来。
蓝衣少年从怀里掏出一个刻着繁复花纹的白色石盘,石盘是修士们常用来测灵根的灵器,若是人有灵根,只需把手放在石盘上,石盘就会发光。
天生能修行的人多数会在七岁左右长出灵根,此时也是入门修炼的最好时机。有灵根的人如果不加修炼,十八岁后灵根就自然枯死,灵根一死便再也无法修炼,所以石盘只测十八岁以下的孩子,
村里十八岁以下的孩子挨个走过来,伸手摸了摸石盘,石盘一直没有动静。
有个凸嘴的村民说道:“这俩少年莫不是是骗子人贩,他们别是拿了个普通石盘糊弄人。”
旁边有个大叔反驳,“怎么会是人贩子,我刚才亲眼看见这俩少年从树上飞下来的,城里的人贩子哪儿有这本事。”
那位身形瘦削的白衣少年背靠在村口的老树上,抱着胳膊打量这群村人。
他默默思忖:这小村子建在这么闭塞的地方,灵气瘠薄,也难出什么好苗子,这不,统共二十几个孩子都快测完了,没有一个带有灵根。
其实也不单是这些偏僻地方,近年来整个灵界都有萎靡之相,有灵根的孩子越来越少。
白衣少年无聊地整了整袖子,突然瞥见有个小女孩在围观的人群中挤出小脑袋。
小女孩穿着打了许多补丁的旧衣服,头上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丸子,下巴还蹭了几块炭黑,瘦瘦小小的一只,眼神透着好奇。
排在最后一个测灵根的男孩是狗蛋儿,狗蛋儿拿袖子擦了下鼻涕,然后把手放在石盘上,石盘没有丝毫变化。
村长过来说道:“两位小兄弟,咱们村里的孩子都已经测完了。”
白衣少年指了指那个没过来的小女孩,“那儿不是还有一个嘛,小姑娘,你也来试试。”
夏小七终究耐不住好奇,把家里的灶火盖灭,跑出来看热闹。她才挤出脑袋偷瞧没多久,看见白衣少年指到她,有些不明所以。
夏小七还是听话走过去。
蓝衣少年递过石盘,“来,把手放在这上面。”
夏小七刚把手刚放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