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了十五个竹筒出来,若是日后不够用,就再多做些,竹筒做完后,许氏又将它们一一泡在水里洗干净。
用完午食,林宇桑就推着借来的小型板车去四塘村买莲藕了。
林宇桑到了四塘村村口,便询问了路过的几个村民,得知刘家地址后,就推着板车拐了两条路敲了刘家的门。
林宇桑解释来意,与刘家众人一番谈话,才得知原来四塘村的四口荷塘是村子里的公用荷塘,要买莲藕需要跟村里的里正谈。
接着林宇桑又被刘家小子带去找了四塘村里正,四塘村的莲藕都是天然的,无人栽种,村里谁家想吃就去挖。
但林家毕竟不是本村人,四塘村里正临时召集几个父老族亲商谈一番,同意售卖给林宇桑莲藕。
林宇桑也不是个会讲价的,碰巧四塘村卖一斤莲藕的价钱跟林家心里价位差不多,两文钱一斤,买了一百斤以上就四文钱三斤,林宇桑先买了一板车的量。
天黑前将此事解决完,林宇桑推着一板车的新鲜莲藕回了大坛村,因着是晚食饭点,路上并没多少村民,有也是忙着回家的汉子,没有问什么就打了个招呼,林家买莲藕的事也就无人知晓。
晚食过后,许氏去隔壁跟吴氏借了几个盆和桶。
从戌时四刻开始,林家厨房里就响起了菜刀笃笃声。
许氏将削完皮的莲藕切成能放进石磨孔的大小,林景逸和林思虞负责将切好的藕块装木盆里,一点一点的搬到院子里去。
磨藕自然是力气大的林宇桑来,当时说用石磨是一回事,现下真的用上了石磨,这么劳累的活,看得林思虞直心疼她爹。
可惜古代没有破壁机,只能用这最基础的石磨,她家也没有驴子,村里最东头的王六家,也就是王四喜的族人家倒是有头驴,但人家不想借用,他们家也没法子,只能林宇桑弓着腰抓着木辊用蛮力推。
一板车的藕足足有个三百斤的量,林宇桑推着磨转着圈将藕磨成泥,再碾成更细腻的浆液,他就算是个强壮汉子,长时间的推磨下来,也累得有一些呼哧带喘。
稠状藕浆通过磨盘口流进木桶里,装满两个大木桶后,所有藕都磨完了,林宇桑塞了窝窝补充体力后,一家人又各拿块纱布开始洗浆。
洗了一半藕浆时,因着林景逸明日还要去学堂,林思虞就劝着哥哥去休息了,她爹娘也让她去休息,但林思虞心想自己明日也没事做,就不顾爹娘的反对,继续洗浆。
火把上面的火油布都快燃尽了,三人洗浆洗的手指头也皱起了皮,弱弱火光中,许氏指向装盆里的藕渣,笑道:“这么多,接下来咱们家可紧着吃藕丸子了,就是这藕丸子不及从前那般软和、藕香多些,费牙口。”
毕竟之前炸藕丸子用的是较水润的藕泥,这藕渣粗糙些,扎嘴。
林思虞打了个哈欠,乖巧应声点头后,看了眼狗窝里睡得正香的毛毛,连晃脑袋让自己提起精神,手上动作不停。
她人小,拼全力洗出来的浆十次也赶不上爹娘洗的,但聊胜于无。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所有藕渣被过滤出来,白色的藕浆水装了满满五大盆,火把也熄灭了,今晚云彩遮住了月亮,没有月光照耀,院子黑黢黢的。
熬了大半夜,终于是赶在寅时(凌晨三点)之前忙活完了,三人累得眼皮子打架,收拾下就去歇息了。
林思虞倒头就睡,睡到三竿起时,许氏已经将前面的步骤做完,藕粉也都晾晒到日头下了。
就这么过了一天,藕粉彻底晾晒透,许氏抱来两个大陶罐将藕粉装了起来。
那晚他们做事细致,藕丝毫没有浪费,藕浆过滤的透透的,最后一板车的藕出了三十斤左右的藕粉,出粉率不错。
现在天不热,藕粉装起来放阴凉处能放上一个月,林思虞也不担心藕粉坏掉。
第三日一早,林宇桑就带着林思虞去县里卖藕粉了,许氏则在家绣要卖给程四娘的绣品。
上了牛车还被几个村民问带着这些去做什么,听说是去卖些吃食,车上的汉子妇人也不在意,卖吃食能挣几个钱,想来也是许氏做的,虽然人家手艺好做得好吃,但在县里卖这些还是比不过那些老铺子的。
林宇桑身上背了个方形背篓,背篓上盖着块麻布,麻布下是装了五斤藕粉的小陶瓮和竹筒。
左手拎着个塞了木块火石未点燃的炉子,右手拎着个烧水壶。
至于用来调制藕粉的水和摆放的小桌,他们商量过了,打算去县里人家租用,一文钱的成本,比拎着装水的木桶和小桌过去轻松。
这让林宇桑忍不住感叹,若是住在县里就没那么麻烦了,或是挣了银钱后买头牲畜支辆摊车,也不用坐张老汉的固定牛车,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卖完了就回来,不用浪费时间。
牛至少要二十两太贵了,几两银的驴子等他们挣了银钱后咬咬牙也是买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