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晨光熹微的时候,空气清爽中透着微凉。
负责每日开窗通风的护士带来一张毛毯。沈贺文醒了,不知道已经醒了多久,他半坐在床上,披着一件毛衫,侧头望着窗外,很安静。
护士没有打搅这份宁静,将毛毯盖在他的脚下,退出房间。
这是她离开的第十一天。
这一个月里,许多学校陆陆续续转移了。
走的那天,秦羽织没有让沈贺文送,沈贺文仍令老荣开车到桥头,从一批一批拖着大行李箱的男女中找到她的影子。她不知道的。
天空开始落雨。
他的手在大衣口袋里捏着她留下的那封简信:沈贺文,我们到成都汇合。
间行上了桥,凛凛地来到他身边:“先生,王家的人到了。”一行人头顶着乌沉沉的天下桥,这时江面也空了。
第二日,船仍飘在江面,许多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离愁别绪被即将面对的新事物压住了,大伙跑到甲板写生,教授穿着长布衫,笔挺地指挥:“都回舱里去,都回去,江上风大。”
回到舱中仍然消停不下来,不久有人组织歌唱。
与秦羽织同船的是艺术系学生,她很喜欢看他们做功课,聚精会神的样子让她想起母亲,或者说,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母亲。
“秦同学,你手里拿的东西能不能借我看一看?”
是临上船时被一位老妇人塞在手里的平安福。
“样子很新颖,我从没见过这种编法,很有古老的美感。”艺术系学生分析着。
秦羽织却在想那老妇的头发如藤蔓一样坚硬,眼神也硬。
“她为什么给你?”
秦羽织摇头,老人或许只是随便塞在她手里,总有人的善意是对任何人的。
接下去几天,气氛微妙起来,起初是有人晕船,早餐混着酸水呕出来,飘到江面,像白色的浮萍,后来吃下去的吐尽,就只剩下酸水,是呕不尽的。
学生们日渐消瘦下去,老教授的布衫爬满褶皱,一张床一张床地探望,从布帘后面探出来的头总是又年轻又狼狈,教授叹口气:“再坚持坚持,就快上岸了。”然后把手里的食物分给他,再去往下一个床位。
目的地还在远方。
有渔船逆向而来,探照灯戳进船舱。
“是什么人!”
学生们警惕,压抑着呼吸,老教授打开舱门,风卷进来,他顶风出去交涉。
不是普通渔船。
“里面是一些孩子,到乡下去游学。”
“不要命了!汛期要到了,前面不能通过!”
老教授回来分享这个坏消息,看来船要退回上一个码头去,另做打算。
有人哭出来,小声说着想家,可是已经晚了,当不当正不正,说不准去路与归途哪个更长。
秦羽织的状况也不好,月事让她的小腹卷痛,夜里,模糊中被人摇醒,是临床的姑娘。
“你怎么样,一直在说胡话。”
见她的背弯成一道弓,又道:“哎!你状况可不好,我带你去见医生。”
强撑到另一舱,医生还没休息,见状,严肃道:“不舒服为什么不早说?”
秦羽织惨笑:“我以为忍一忍就会过去。”哪里想到还发烧了。说这话时,她愈发感到难受,小腹就像一块冰坨,冻住了全身的温度。
医生并非危言耸听:“船上求救不及时会很危险,坐下。”
他为秦羽织诊脉,温润的态度很能安抚病人,医生不是谁都能做得。
医生转身准备针剂,随后问:“还有哪里不舒服吗?”
扶她来的小环抢先一步:“她来了月事。”秦羽织羞赧地紧绷住,医生步伐明显一顿,将针剂收起,自然道:“我为你开一些口服药。”
与口服药一同递上来的还有红糖丸子。
他道:“一同服下,会好受些。”
旅途上,大家都成了兄弟姐妹,互相扶持。
可小环不这么想,她在回去的路上道:“你看见没有,那医生真英俊,感觉好年轻。”
秦羽织点点头:“以前没见过他。”
小环道:“我们的队医年纪大了,在上一站反悔,这位是自愿登船的,他为什么要来这里呢?”
这个时代每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秦羽织倦了,躺在窄窄的木床上,双手压着小腹,已经没有那么冰冷,那里的肌肤渐渐变得同周围的一样温暖,血流与脉搏都在她的体内安歇。
她在静静地想念一些人,期待快些登岸给他们寄信。
离沪前夕,秦羽织去探望秦若琛。
她们约在老地方,见面后谁也没有提起苏晴,除了亲人,她们尚是挚友,亲人间不能原谅的事,于朋友而言,却难得糊涂。
她们很少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