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汉臣眼里太子是名正言顺的皇朝继承人,嫡子,又聪慧,还有皇上的支持和宠爱。
历史上,这种文武双全的太子就很受欢迎。
况且,太子已立,一动不如一静,在太子没有表现得很让人失望的情况下,他们也并不希望因为废太子导致朝廷动荡。
号角声突然响起,时辰到了,康熙亲征的队伍缓缓出发,朱佑樘不知道的是,一场针对废太子的夺嫡之争也吹起了号角。
此时的他,正在吸收胤礽的记忆,清承明制,很多与大明类似,却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八旗制度,比如说朝廷其实对科举取士只是表面上的看重,实际上并不看重,整个朝廷对科举并没有多少依赖性,因为八旗也能绕过科举输送官员,甚至,可以卖官。
以至于对于一个旗人而言,最好的前程绝对不是参加科举,而是当御前侍卫,因为就算考中了也会被压名次,泯然众人,然后回来当大内侍卫。比如纳兰容若,满人的人样子,科举时因为康熙一句旗人有许多上升通道,不必死磕科举抢占汉人名额而无缘三甲,最后其他人进入翰林院,而他,则和曹寅一起当起了御前侍卫。
甚至康熙私下还和胤礽说过纳兰容若不务正业,在他看来,一个旗人,要不习武要不研读兵书要么学如何做官办差,读经子史集也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陶冶情操,不是旗人的主业。纳兰容若把这个当主业,太不务正业了。
这些,都是朱佑樘需要消化的。
想到八旗,他摇头,似乎清朝吸取了大明的教训,对兵将极好,发房子发土地高俸禄并且还保证他们后代至少有一个孩子肯定有好工作以及对聪明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学内甚至提供免费餐食。
看起来很好,可是也不是长久之计,人总归是要繁衍的,哪怕因为长期参战,八旗的生育率要低许多,但想必不久之后一旦天下承平,人口众多的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并且,圈子长期不流动也会变成一潭死水,再好的初衷也会成为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