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照相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大集体,尤其是到了春节期间,似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氛。
每年的新春联欢会是节前的欢乐冲锋号,从这天开始,年气逐渐进入高潮。尽管活儿非常多,工作特别忙,可就是挡不住大伙儿高兴。加班都是唱着歌加。
一进腊月大家就开始准备节目,联欢会过后,会上的一些好节目,有趣的场景片段,能让大家回味好长时间。
接着便是各个班组自行组织的晚餐会,大家自己凑钱买来吃的喝的,摆在屋里,连吃带玩。各组之间还会相互赠送食物礼品,更有年轻人喜欢参加的各类小游戏。
一楼的一线班组没有组织会餐的条件,他们会分别被请到楼上来。书记经理端着酒杯各屋转着祝酒。
然后就该忙起来了,从初一到十五,谁都别想休息。但是初一一大早,会有一段时间客人相对少一些。这段宝贵时间是人们互相拜年的时间。每到这时,就好像整个楼里到处都飘飞着吉利话和祝福语。
这不,刚进腊月,赵主席就拿着个小本子,到各组登记报名演出的节目。别以为是动员大家参加,是要统计报名数量,提前登记好安排时间。
大家都愿意借这个机会表现表现,但是开会时间只有上班前的一个半小时。要把谁的节目拿掉,那是要做动员的。
以前的联欢会上有几个特别受欢迎的节目至今被大家津津乐道,一个是刘书记的京剧,每年必唱。
那年天晴他们十八个人表演“十八棵青松”,邀请刘书记领唱,好家伙,那声音高亢嘹亮,气吞山河,豪情万丈。大家的掌声叫好声,把后来十八个人的声音都盖过去了。从那开始,那十八个人得了个雅号:“青松帮”。
再有一个是马洪刚唱歌,他会唱的歌特别多,一般是大家点什么他唱什么。那年刚上映的电影南海风云,大家要听那里边的插曲,他照样张嘴就来。那句长长的拖腔,悠远深长,整个会场都屏住呼吸静听,真正的余音绕梁。
还有就是天晴的朗诵。冯翀的相声,小高的笛子,陈羽的手风琴。
每年安排联欢会,时间再紧也要把这几个人安排上,要不大家会觉得不过瘾。
“来来。该上色组了。都报什么,我这记下来。”赵主席在离她最近桌子边坐下来,“洪刚天晴,你们拿点新节目出来。”
李萍先站起来,“我看应该让马师傅和天晴师傅一块唱,现在最受欢迎的男女声二重唱,绝对好听。”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肯定,“逛新城”,“毛主席派人来”,“九九艳阳天”,一堆歌名出来了。
“这些大伙都会唱的,不唱这些。“马洪刚也来了兴致,回过头问天晴,“有一首叫‘月夜河边’你会吗?”
“不会呀,都没听过。”
“没关系,这还好几天那,我教你。”
从这天开始,大家干活时不聊天了,都练唱歌。马洪刚教天晴的歌也是一边干活一边教,所以不光天晴学会了,大家也都会了。
对面的修放大组和修版组,这几天也在边干活边练节目,所以整个二楼都是歌声曲声笑声不断。三楼后勤组、会计室,偶尔会有声音传出来。
下班后更是热闹,团支部组织的、自由组合的、个人项目的都排练起来。好不热闹。声音传到一楼营业厅,顾客们都能感受到快乐的情绪。
修版组的小高,每天下班后都到三楼平台吹笛子,笛声穿透力非常强,半条街都能听到欢快的旋律。
据说整条街的商户,每年都是听到天华的快乐之声,才开始妆点门户启动过年程序,年味才开始渐渐浓起来的。
以前的联欢会都是赵主席主持。今年赵主席担任了婚纱服装化妆主管经理,忙得不可开交。就把会场上的所有事全部交给了团支部。
这下好了,王秋生特意组织了一次青工文艺骨干会,对会场进行专业设计:
安排李萍和摄影师小陈做主持人,写出了串场词;
把影室灯开发出舞台灯的效果,找了各种色片放到灯罩前;拍大合影的排灯都被设计进去了;
更重要是通过深挖资源,竟然拼凑起一支小乐队,除了演奏还承担歌曲伴奏。
于是,华天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次联欢会诞生了。很长时间以后,甚至好多年以后,提起这次联欢会,大家还津津乐道。
这次联欢会上有几个节目让大家记忆深刻。
一个是朱师傅的绕口令。朱师傅到北京这么多年,普通话一直讲不好。这回暗室的徒弟们把他请出来,让他朗读一首“诗”。
那诗的内容是:“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朱师傅读的特别认真,大家笑得停不下来。
大家最不满意的节目是张经理的节目“吃橘子”。
张经理从那边桌上拿了一个橘子,煞有介事地说“我的节目叫吃橘子,大家看好。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