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出的主意,超出天晴的想象。
“打分表在哪呢?给他改了。”
“啊?这哪行啊?”天晴万万想不到,小吴会这么直接。
“怎不行啊,这会没别人,就咱俩知道。”
“可郝师傅会知道。”
“他不可能知道,算好几遍才算出来总分,他知道怎么回事?再说他知道也不敢说。这么偷偷摸摸的干,就不敢光明正大的承认。治的就是这种人!”
“还是别这么做吧?好像我们也偷偷摸摸了。也没准他压了半天分也没什么影响,这又不是比赛要争名次,考试分够了就行了。”
“行,那咱就先看看,如果就为这么几分没通过考核,那时候可不能忍。你平时就太好说话了,看见了吧? 什么活都是你的。这回你师傅就是试探你呢。你长点心。”
再过两天就该进行资格评审了。这也是这次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不能评上技师,除了技术水平,还要看对行业的贡献,资历等等。据说最后的评审,要由几家大照相馆的经理一起进行。
全部评审完成,才能确定最终结果。
天晴对自己的考核结果并不关心,她本来就报的是最低一级,无论是看技术还是资历,应该是没有一点悬念。
但是,她担心马洪刚。按照资历评审的标准,他应该够不上一级,但是已经报考了一级,一定就有期盼,如果没被评上,他心理上能接受吗?
如果是因为技术考核分数低没被评上,他的自尊心能承受的了吗?如果他知道技术考核分数被故意压低了,他会隐忍不发吗?如果他知道压分的是他的师傅,又会怎样?
天晴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毫无心机,遇到不公平就打嘴架,她多少学会了分析考虑利害关系。这回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马洪刚受伤害。但是应该怎样面对师傅?她拿不定主意。
自从那次做巨幅上色以后,天晴就常常感到师傅对她和马洪刚有戒心。虽然他们还是如往常一样尊敬师傅,但总觉得关系回复不到以前。
第二天,记者王志韬来了,这回点名要采访戴天晴。说他上次只注意了天晴的笔头功夫,到天华采访才知道还是个上色高手。又去过几家照相馆,只要是上色组的几乎都知道戴天晴。
“这是个名人啊,我哪能落这空。”王志韬笑呵呵告诉侯处。
侯处很热情,让他们在他的办公室聊,他跑到临时办公室,坐在了天晴的位子上。
王志韬也是那种干活儿拼命的主儿,这么短的时间,他已经跑了好几家大中型照相馆,而且对照相馆的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等问题,已经掌握了很多信息。
他准备在杂志的创刊号上,用大量篇幅写手工上色。他对天晴说:“手工上色是照相馆里最奇特的一项技术。”
天晴对她谈了自己对上色的钟爱和追求,也谈到和马洪刚一起创作的色彩定制作品,还谈了彩色摄影发展会给手工上色带来的影响。
王志韬低头狂记笔记,那样子很像王秋生。
然后王志韬又问到这次职称评定的情况,问哪天才能有确切消息,表示很关心马洪刚的考评结果。很想看看上色的考试片。
这事得请示侯处。因为侯处说过,在评审最终结果出来之前,考试评分情况对外保密。于是天晴陪着王志韬来到临时办公室。
侯处一听要看上色的考试片,马上就答应了。指挥屋里的几个人把片拿出来。一边对王志韬说:“这回考试那可是高手对决啊,真是考出了水平,你给我们好好吹吹。”
追色的静物片被摆到桌上,侯处介绍说:“这是这次最有特点的考试项目,一张片考出上色师的好几项技术能力,让小戴给你做个专业介绍。”
天晴先讲了一下照片本身的光线特点,明暗结构,质感等等,然后又讲追色的难点。随后拿出一张效果较差的片给王志韬看,“这张就是没追好。一个是时间不够,没有最后完工,再有是对画面主色判断失误。”
接着就拿出来马洪刚的片。
王志韬眼睛一亮,“这张模仿的这么好?也是同样时间做完的?”
侯处和办公室里其他人,都知道这张是评分时被几位评委摆在首位的那张,但没仔细地看过,这会儿也凑过来拿着片跟样片来回比,嘴里不住发出赞叹。
王志韬问:“这一定是最高分了吧?”
小吴走过来说:“看一下打分表就知道了。”她从三位评委的打分表,到计算完的表,再到最后按成绩排列的表,一张表一张表的找出这张片的分数给大家看。
侯处有点不相信,让把另外两张人像片也找出来,再看打分表。仍然是两位评委给的都是高分,一位评委给的分很低。打分表下面有评委签字。
找到最后的登记表,这个编号的片对应的姓名是马洪刚,名次排在第十一名。
王志韬打开相机,把几张打分表和马洪刚的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