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篮球,喜欢赢得胜利,喜欢和队友并肩作战的感觉,欢迎加入我们。
本周五下午6点,我们在篮球馆等你。不见不散。
江州二中篮球队
**********
早上7点,高一13班的阎炎走进二中,看见许多人围在校门口的公告栏前。凑近一看,在一张A4纸上读到了这条启事。
昨晚睡前他收到一条信息,只有两个字,蟑螂。他回了一个问号,然后就迷迷糊糊睡着了。清晨尚未完全苏醒的大脑依然充满了困惑。直到现在,突然精神一振。
差不多同一时间,高二9班的薛人杰在男生宿舍楼前也看到了这份启事。不知是谁用粉笔写在了宿管老师的小黑板上。两分钟后,又在食堂门口看到了。这次用的是马克笔,写在公示“今日食材”的白板上。
高一17班的林天天还没到学校就看见了。有同学把它拍下来发到了社交网络。有A4纸版本,粉笔版本,马克笔版本,还有电子版,一路刷下去,满满一屏幕。
阎炎走进教学楼,在一楼的泡沫宣传板上又看一遍。二楼,三楼,四楼,每层都有。他越看越高兴,径直冲向男厕所,去验证一个猜想。果然,每一个小便池的上方,都贴着一张A4纸,写着同样的内容。他终于确认,这些都是谁的手笔。
这家伙的风格他太熟悉了。在他们共同混迹的漫长日子里,每当此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就会像这样不遗余力,阵仗翻天。
而且,他一定会做到。
阎炎站在空无一人的男厕,久违的热血涌上了心头。他知道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回来了。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让我们一起大干一场吧,乔麦。
**********
乔麦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一手缔造了一个多么盛大的场面。尽管事先跟篮球馆的守门大爷打过招呼(原话是“下午有可能会来一些人”),但他和大爷都大大低估了这件事的影响力。
后来回忆起这天下午,乔麦会说,大概来了两三百人。阎炎会说,不对,那场面,少说也有五百,也许六七百都不止!根据林天天手机镜头的记录,人们如巫江的春潮般涌入篮球馆,三五成群地散落于球场、场边和看台。无论是那些真的被招募启事打动的篮球爱好者,还是纯粹爱凑热闹的八卦人士,全都来了。
他们背着书包,拿着路过小卖部时买的辣条、膨化食品和绿豆冰沙。在这周五的放学时分,还有什么比传说中的“二中篮球队”更适合开启一个愉快的周末呢?
球场中央站着几个表情严肃的家伙,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能跟篮球扯上关系。这些人是学生会的干部。脸上的表情显示出他们对于这样的场面很不适应——聚了一大堆人,主角却不是我。
看台最上方散坐了一堆衣着时尚的少男少女,那是高二国际班的同学们。松弛的坐姿、轻盈的谈吐、极具辨识度的穿搭风格和多样化的卷裤脚方式,都宣示着他们最为重要的身份——校园时尚领袖,潮流的唯一定义者。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群着装朴素的同学。他们来自“区县班”,即学校从江州各大区县和农村挖来的苗子。这些人不习惯站在场地中央,也不喜欢高高的看台。规规矩矩坐在场边,眼神中透出一种有所克制的期待。
江州二中是一台周而复始、规律运行着的巨大机器。乔麦亲手撰写的那份招募启事,就像是往里扔进了一枚螺丝钉。齿轮间迸裂出火花,发出巨大噪声,一切规则与秩序突然停止了运转。
它奇迹般地抹平了人群的界限。主城的、区县的、农村的,争状元的、考重本的、毕不了业的,出国的、刷题的、搞竞赛的,逃课的、混社会的、混学生会的……这一座因学习成绩、家境出身、个人志趣而极度分化的校园,竟然在一座球馆里重新融合到一起,成为了一个短暂却真实的共同体。
至少这一刻,大家凑在一起看热闹的样子,比开学典礼或集体朝会时更像是一家人。
**********
乔麦走到球场中央,那里放着他和阎炎刚才从器材室搬来两套桌椅。林天天递给他一个从孟老师办公室偷出来的“小蜜蜂”麦克风。
他爬上桌子,学着电视剧里那样清了清嗓子。声音从小蜜蜂里传出来,有点失真。喧闹的现场逐渐安静下来。
“大家久等了!我叫乔麦,来自高一17班,很高兴见到大家。”他还是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声音有点颤抖。
台下掌声雷动,也传来一阵笑声。虽然早有传闻,那个火遍全国的表情包就在二中,但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表情包突然活过来,还站在你面前说话,真是很奇特的体验。
“没想到能来这么多人啊。”乔麦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大家都是在校门口的公告栏上看到消息的吗?”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