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 2)

孩子送来,一来可以识字,二来对孩子来讲也是安全的。因此那送来的学生中竟有三至四岁的幼童.。

方今明答应教导顾含章,那是只她一个孩童。如今多了,他哪应付得来?云尉如今也担了两个班的教习,他自己带了一班年龄稍大的学生。得知赵嫂子识字,以前在家中又代父亲去私塾混过几天,简直是大喜过望,当场便决定聘了她。

赵嫂子见他满意,又替自家嫂子求了厨房一职,方今明挥手便通过了。又听带她来的人提及她们现在的处境,更是做主要她们一家搬到书塾,平日散学后负责看管、打扫下房舍。

罗大嫂听得这样的好事,早已念了好几声佛,喜极而泣,倒慌得赵嫂子与罗玉娘连连安慰她。

百味堂的打理上路之后,方今明便一心开始筹建云州书院。

书院建在城西,占地五百亩,建学舍五十间,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院中有先师祠、泽被堂、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半学斋等建筑。

作为云州书院的首任山长,方今明原选中的建院地址在贺都山南麓。

但是信王说那处是军中重地,不宜挪动。

好吧,方山长表示可以理解。

于是再行择址。

但是信王说城西建书院极好。

历处书院多建于环境幽静之地以便学子向学。而云城城西是平民居住区,又有市集混杂其间。方山长和他的伙伴们不答应了。

信王言,书院学子从入院之初便能体恤民间疾苦,出仕之后方能有济世之心,兼济天下。书院学子若连面对闹市的这点诱惑也不能抵抗,出仕之后面对更多的诱惑又如何能做到自律?

方山长:......好吧,出钱的是大爷,殿下说什么就是什么。

众人:......是谁说的信王就是一介武夫?这样有见识的话是一个纠纠武夫所说的么?可见传言害人哪。

信王又说来云州书院的学子,除了听讲经典、钻研读书外,须得再自行择一项技艺同时学习。

方山长和他的伙伴们表示了困惑。

信王又言,朝廷三年大比,莘莘学子中录取者能有多少?世情百态、生计艰辛,多掌握一项技能,总能令自己多一项傍身之本。

又闲闲道,方先生对此当有体会。

站着中枪的方山长表示:殿下你能不提我的辛酸往事么?

原来方今明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只是父亲早逝,家中虽薄有资产,奈何他母亲空负才女之名,于稼穑之事却一窍不通,被家中管事与田庄之人合伙欺蒙,倒将一半家产折了出去。幸得后来他外祖父派了人来,才不至于家财尽失。

于是众人深以为然,从此将此作为教习书院学子认真学艺的经典教材。

一开始的云州书院,收学生并不是那么的顺畅。毕竟是新建,藉藉无名,方今明与萧亦昙商议后,也没有一味地求全求大,而是来了多少就教授多少,先让书院开始正常运转。他的初衷,也并不是想要书院挣一个多大多响亮的名声,而是想真正地为云州之地教导出一批实用的人材。而教习们要么是方今明写信邀请的旧年游学时结识的有识之士,要么就是顾松举荐的儒学之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些老而弥坚、发挥余热的热血老头儿。经过世情历练的老头儿们多了一份睿智与宽厚,把来书院的学子都看作自己孙子辈的,对学生们一团和气、平易近人。他们的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们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书院教学又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习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技艺和德性,而不单单为了应试获取功名。因此,云州书院竟因此招徕了一批慕名而来的奇人能士,实在是方山长所始料不及。

最新小说: 四合院:重生58,我狩猎狂欢 陆以玫 魔幻车神之心灵救赎 都市武道风云 修仙不如养萌娃 穿越斗罗之我的系统不服气 高武:开局反派,我当无敌于世间 重生主母摆烂后,冠宠侯府 日光城之约 相错大佬后我去随军了[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