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忽必烈时代以来,大元朝廷中对开科取士一事,就一直争吵不休。
忽必烈对极其富庶,又极其积弱的南宋朝廷的印象非常深刻。
自宋理宗起,南宋朝廷逐渐被尊崇理学的儒士把持。他忽必烈认为,这些“儒士”治国不行,误国有余。
故此,忽必烈曾对众臣说过,“科举虚诞,朕所不取”。
但是,姚枢等人一直劝忽必烈开科取士。因此,忽必烈便问身边两个大臣许衡、董文忠。
“你们都曾经苦读过理学经典,觉得恢复南宋的科举怎么样?”
许衡说道:“我虽然学过理学,但要我再参加科举考试,我是绝对考不上的。”
忽必烈听完,哈哈大笑。
而董文忠更是反对重开科举,说道:“俗儒守亡国余习”。
他认为理学家思想普遍守旧且腐朽,这和忽必烈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到了元仁宗时代,事情发生了变化。元仁宗从小的老师都是理学大师,他深受其影响。
于是,元仁宗听从帝师的意见,开科选士,指定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所有参试者的标准用书。
想到这些,我便说道:“臣认为这开科取士有利有弊。弊端正如丞相所说的,沉浸于理学者大多迂腐。利端则是争取到天下儒士的心。望陛下三思。”
说是争取天下儒士的心,实际上是争取地主、富商的心。
虽然科举考试不问出身,不问贫富。但农民的子弟是考不起科举的。
从聘请名师大儒,购买文房四宝,几次赶考时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花销都不是小数目。
非地主、富商子弟考不起科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所谓考上科举的寒门子弟,起码也是出身不高,不太富裕的小地主,绝非农民。
“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这开科取士的事还得再议一议。”
“正是。”
“对了,你在京城,有没有听到伯颜和太后的传言?”
“这个,臣没听到。”
我确实没听到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和丞相伯颜之间有什么传言。
铁锅咬牙切齿地说道:“这伯颜没多久,就跑去太皇太后的隆福宫一趟,一待就是半天时间。谁知道他们一男一女在里面干什么?”
啊,莫非铁锅怀疑伯颜和卜答失里有染?
应该不至于吧。
但太后已经很久没有碰过男人了。这两人要是借着商议国家大事的名义,商议到床上去,也不是不可能。
突然间,我福至心灵,想明白铁锅要干什么了。
他担心的是伯颜和卜答失里联手,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毕竟,铁锅立的皇太子燕帖古思,是太后的儿子,不是他的亲骨肉。
看样子,铁锅像是准备动手了。
“陛下,臣再去打听打听,或许有流言也说不定。”
没有流言,我就制造流言,为打击伯颜创造舆论条件,顺便分离他和太后的关系。
铁锅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道:“你好好查一查。”
“臣明白。”
出宫后,我决定把这种泼脏水的活,转包给天理教。
没多久,京城里突然传出流言,“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太皇太后宫中走”。
至于指的是谁,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