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煦暖的春风由南方一路吹过,吹融了大、小清河里的坚冰,吹绿了岸前屋后的杨柳,吹去了压于人们心头的阴冷。
双水集村离福来县城只有四公里路程,从村子往南走,过了清河大桥,就进到了城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福来县在改革开放之初做出的那些个巨大决定,在落实中所产生的影响,让处于得天独厚地位的双水集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我们说,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造血机器,只有建立起先进的制造业,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四邻八乡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全国上下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的形势下,福来县在渠阳地区率先提出了兴建造纸厂和化肥厂的申请。由于提议与形势相合,而且又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所以这个计划很快就被批准落实。
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质依然极度缺乏,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高,但人们干事创业的激情高涨,做事效率极高。所以,两个企业,一个在大清河以南,一个在大清河以北,从开工建设到全部竣工,只用了三年时间。
投产剪彩那天,整个福来县城张灯结彩,红旗翻卷,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毕竟这是福来县历史上第一次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型国有企业,而且一建就是两个,开天辟地地揭开了福来县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机器轰鸣响,财源滚滚来。
两个企业开工后,很快就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工业产值像过山车一样直线爬升,福来县一下子名声鹊起,来参观学习、取经求教的人络绎不绝。
双水集、马庄、小洼、周家屯周围七八个村的青壮年,也纷纷涌向这两个企业,成为了做梦也想不到能拿工资的“企业职工”,虽然他们还只是临时工,但是红火的企业、稳定的工作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孙世安、孙春梅、孙冬菊、孙夏竹以及王家家族的小伙子大姑娘,都是第一批入职到县造纸厂和化肥厂的临时工。
几年后,当最初的兴奋过去,所有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大家才开始慢慢感到有些事情不太对劲。
其实最先感觉到不劲的是秦红山。
秦红山是福来县的县委书记,是本地四十万百姓的父母官。他来自临江,是解放后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父亲秦立国早年曾是李如海手下的一名交通员,后来入伍当了兵,因在解放临江市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便复员回到地方担任了临江江阳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秦红山生在战争年代,成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懂事好学,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从临江大学毕业后,他在基层企业一干就是十多年,一路从技术员起干到厂长、书记。后来他因工作业绩突出,管理能力优秀,而且年轻有文化,被选拔推荐到了领导岗位上。三年前,根据上级安排,秦红山来到了福来县走马上任,这两个企业就是由他一手申请和建设的。
红红火火的企业迅速带动了本县工业的发展,可是自造纸厂和化肥厂开始,福来县的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甚至是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秦红山本就是企业领导出身,对于兴办企业所产生的“后挫力”有着清醒而深刻地认识,所以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此,他曾专门利用去区里开会的时机,与渠阳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甚至是市长、市委书记都单独谈起此事,希望市委重视此事。但在那个年代,经济发展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如果因为环评不合格就不发放企业批建手续,或是因为企业产生污染就停产整顿,那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也是市委班子无法承受的。
最为关键的是福来县县长杜卫兵,作为二把手,他与秦红山的观点截然不同。他是个有叛逆思想的人,敢想敢做,雷厉风行,而且为了发展,为了拿到成绩,为了争当渠阳市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进典型,他颇拿出了以前做事的那种风格。
不久,当秦红山干满一届后,渠阳市委便将他调到渠阳市人大担任副主任。杜卫兵则官升一级,荣升为福来县县委书记。
福来县有了杜书记的强力领导,又有渠阳市委的大力支持,在随后的几年里,五金厂、化工厂、机械厂、玻璃钢厂等纷纷上马。
福来县终于成为了各大报刊争相报道的对象,渠阳市树立起的这个先进典型,名扬全国。
很快杜卫兵因工作能力突出升任为渠阳市副市长,渠阳市市委书记因业绩突出,也得到重用,调任到广安省做了副省长。
十多年时间,双水集等附近几个村在经济上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那些入厂工作的青壮年,不仅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而且好多人还转成了合同工,成为了企业的准职工,那些年轻的男女还借助这个有利条件解决了个人问题,安家立业,结婚生子。
新兴乡也借助县委大力发展工业、不断引进产业项目的积极政策,经县政府批准,在双水集村村西与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