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北方人起码在我的家乡不论表哥堂哥,一律称哥哥。瑞瑞哥是姑姑的儿子,他比我大十三岁,读者也许会好奇为什么我总爱强调年龄差,因为年龄除了体现见闻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代沟和不被理解。
我所了解的他是个天真率直的人。正月初三走亲戚聚餐举杯对饮旁人或许会吹牛吐槽抱怨,可他却说
“我真的特别想回到童年。”
“我谁都不想就是特别想姥姥,要是她还活着多好啊,就能享两天福。”
聚餐结束回家后凌晨一点左右,他还不困讨论回忆着酒桌上的事情又或许意犹未尽说特别想和哥哥们斗地主。
姑姑说“你孩子都上初中了,你还这么孩子气。”
不知道是发自内心的开心还是出自本能的身体反应他笑着问我
“阳阳你说,你也觉得我孩子气吗?”
我思考组织了一下语言隔了五秒左右才回答他
“嗯,确实有点,但或许这不叫孩子气,你只是比他们更加真实坦诚,想什么就说什么。”
这种天真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演绎,十二岁离开小姑家此后每年过年我都是和父亲继母一起过,唯独高一的时候兴许是厌烦了父亲家里的吵闹,我去了小姑家过年,我记得在那时他就说过
“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还是小时候好。”
我问他“那你小时候什么样”
他回答:“说不上来,反正比现在好,小时候可有意思了”
我也没在多问,只是觉得他很恋旧。
初中辍学和同学去北京学厨,除了学习手艺他还认识了同样来北京打工的阿珍。阿珍来自安徽,兴许因为家里姐妹多的缘故,她15岁就辍学打工,但是她勤劳聪明能干有见识又果敢,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人无论怎样都能过得好,值得幸福。或许是因为距离遥远,这段感情起初并不被家里人认可,尤其是有了我父亲的前车之鉴,姑姑并不希望哥哥找“外地人”。
那时他21岁,面对不被认可,遥远的距离和层层阻隔他放下一句话
“我不管,非她不娶”。
时至今日,那些所谓的七年之痒,相看两厌,或者抱怨后悔的情绪…在他身上从未体现,夫妻和睦,孩子成绩也好,一起孝顺老人,一起奋斗买了市中心的房子,还在本地开了一家面馆生意不错。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是自己奋斗的希望、是坚定自我的希望,是让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在阳光下能够去生活能够去相信爱情的希望。
我很好奇,明明他们二人学历不高,小时候成绩也不好,怎么那么懂教育除了学习方面,我也赞同他们关于身心健康方面的理念,即使是饭桌上的寥寥几句。
“那天在孩子平板上看到他为了玩游戏管那个人叫哥,那个人还说“艹你妈”他还在那儿叫哥,我说他都骂你妈了你还叫哥呢,气的我踹了他一脚,唉都上初中了,那么大的孩子了怎么管都不对。”
“那天阿珍给我打电话哭哭啼啼的说孩子动手打她了,我顿时就生气了,这么大孩子了,就敢在家里厉害在家里称王,你和谁动手都行你怎么还能打你妈呢?我回家一问是孩子没写作业阿珍要打孩子结果被挡了一下。阿珍哭着和我说都怪自己没教育好孩子,孩子也道歉了”
比起他们小姑和父亲更像是老一辈的人,或许那个年代孩子间的小打小闹不算什么,所以她更相信“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后等待报应,所以遇到事情我的选择是逃避,不去惹麻烦,遇到麻烦也不敢说,胆小逃避害怕,自己消化。我在此并不是为了要谴责或者责怪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家庭是安全岛是后盾。父母监护人的作用和思维观念的重要性,它往往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那天班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孩子和XX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家长要去打我孩子你说我能不管吗”
“咱们不去惹事,但是也不能怕事”
或许因为自己缺乏和没有感受过这种被保护的安全感,我格外赞同,甚至听到这句话眼前一亮。你也许会说这有什么,父母保护孩子不是正常的应当的,理所当然吗?可是如果被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只敢等待报应和默默诅咒荼毒已久后,真正敢于反抗、站立起来就会不易。
他是孝顺的,聊天中低头回忆叹息后目光坚定慷慨激昂向我们讲述
“那年我爸当我面打我妈,我把我爸推到地上后跪下扇了自己几个巴掌说‘爸爸我错了,但是再怎么样你也不能打我妈’。”
在饭桌上,当所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时,他也会替我的父亲打抱不平说一句公道话“我就觉得都这么大人了,自己在外面闯荡成什么样子都是自己的事情,不能老是依赖父母。我就想看看如果今天大舅病倒,你们这些做儿子的还管不管?”
小时候他会抱着我逗我玩,吓唬我假装要将我扔出窗外“怕不怕?要把你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