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赵里正就来了林家,坐着林家的马车去了县城。
在路上他就顺便和林老二打听了一下林长平休沐的时间,一听林长平刚休沐完,就有些后悔没早几天请客。
白天赵守业张罗人在学堂里面支起锅灶后,就张罗着村里人开了会,把明天要吃大锅饭的事儿和大家说了一下。
很快就到了第三天,一大早李氏就在学堂院子里忙活开了,赵二妹也特意请了假过来帮忙。
除了她们两个,还有一些平时和李氏关系不错的,也都一大早过来帮忙。
这是村里的事儿,也不是人家赵家一家人的事儿,是以大家能出东西的出东西,能出力气的出力气,上午还没过,院里就堆满了东西,站满了人。
怕孩子们夏天在院里玩耍的时候太热,院子里面搭了个葡萄架,葡萄架直接从院子东头搭到院子西头,用十几根杆子撑着,搭的整整齐齐,中间留了一条小路,两年放了长条凳子,除了能在葡萄架下玩耍,嫌屋里闷了,夫子带孩子们在葡萄架下读书也是不错的。
这些葡萄藤,都是从林家的农场里面移过来的,有的上面已经结上了绿色的葡萄,正有调皮的孩子一蹦一跳想摘下来玩耍呢。
帮忙的人多,那些闲着没事做的,基本都坐在葡萄藤下面乘凉。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坐在一块儿肯定是要聊天的,女人们多在厨房边帮忙边说着闲话,男人们则在葡萄藤下聊着地里的收成。
村里的热门话题当然还是林长平,毕竟这探花郎桃源村可是从来没出过,就是进士也没出过一个,倒是举人出过几个,不过后来都搬出了桃源村,时间久了大家也渐渐忘了。
提起探花郎,就忍不住说起了孩子们上学的事儿,听说教书先生是林长平的同窗,虽然只是个秀才但是学问不错,考不上也是时运不济后,大家也挺放心的。
“狗子,你家小儿子可到上学的年纪了,到时候来不来上学呀?”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朝着另一个比他小些的男子问道。
“肯定去呀,我娃娃打小就聪明,我看着就是读书的料,我原先说把孩子送到杏花村去读书把,他娘还不乐意,担心孩子一个人去不放心,我们俩送又没那个时间,现在好了,村里有了学堂,在自家门口就能读书写字,肯定是要把孩子送过去的呀。”
“我们家也是,我家那两个小子也到了学习的年纪了,整天皮的很,就得送到学堂让夫子好好管教管教,出来以后也能懂个礼。”
“对对,别说你家小子了,我家那姑娘一天天的都淘的要死,跟个假小子似的,我也计划让她去读读书,姑娘啥的考不了学,我呀就希望她能认个字,以后不做个睁眼瞎就行。”
“对对,你说的对,我也准备送我家姑娘去,认识些字就成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的倒是很投机。
林长乐跟在林老太身边,一边儿陪小松玩儿,一边竖着耳朵听这边大人的聊天内容,听说有人要送女娃娃去学堂,她还是挺欣慰的。
午饭快做好时,村里人陆陆续续快来够了,林长乐在院子里寻江朵的身影,转了一圈也没找见,正准备和林老太说一声去叫叫江朵,就见江朵和江阿婆的身影出现在了大门口。
江阿婆和林老太关系好,吃席的时候这两个老太太自然是要坐一起的。
两个老太太坐在一起,林长乐和江朵坐在一起,小松由林老太抱着。
这小子能吃,一中午嘴就没闲过,林老太给啥他就吃啥,不给了还伸着手要,桌上的饭菜就没有一盘子是他没吃过的。
吃完饭村里男人都回家干活去了,李氏留了几个年轻能干的妇女帮着收拾。
江阿婆和林老太这个岁数的用不着帮忙,吃完饭边相跟着回了家。
回家路上林长乐才知道江阿婆来迟的原因,原来是江阿婆那个不要脸的儿子和儿媳妇儿又回来了。
回来以后江阿公和他们提了家里要盖房子的事儿,让他们出些银子,结果这两个一个劲儿哭穷,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想让江阿公补贴他们点。
江阿婆说他们穿金戴银的,一看就知道有不少银子,结果家里修房子一个子都不愿意出。
江阿公生气,拿了扫把就往外面赶人,结果一个不小心在院里给摔了一跤,他那个儿子儿媳不说过去扶一把,转头就跑了。
江阿婆上午去请了陈郎中,让陈郎中给江阿公看了之后才过来的。
“那陈郎中怎么说?你家老头子没事儿吧?”
林老太神色有些紧张。
“没什么大碍,就是年纪大了不经摔,把胳膊给摔肿了,这一两个月那只胳膊是不能动了,其它倒是没什么。”
“人没事儿就好,这事儿你也别往心里去,省得把自己个儿给气着了,你修房子到时候缺银子啥的你就和我说,我给你拿。”
“不用不用,我家朵儿自跟着你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