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攻的大华军队其实还没有完全展开队形,按照他们的经验,在撞上敌人的防御之前,大概有米的距离。
这个距离是正常的交战距离,在这个距离下,坦克炮的命中率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可这一次,他们在距离村庄1500米左右的时候就被一枚突然袭来的炮弹给打懵了。
那枚炮弹势大力沉的击穿了大华1型坦克的前装甲,并且贯穿了坦克的整个炮塔,还在之后把一个步兵打成了两截。
是的,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个倒霉的士兵直接被击穿了装甲之后改变了路径的炮弹打中了,巨大的冲击力直接把他分割成了两部分,两条腿留在原地,上半身飞出去了好远。
一时间所有人都愣了一下,还在督促部队,告诉手下人马上要进入敌军攻击射程的大华军官,瞪大了眼睛看着那辆瘫痪在原地的坦克残骸,一时间竟然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坦克,包括唐军大量装备的4号坦克,使用的都是低膛压的短管坦克炮。
低膛压有低膛压的好处,火炮后坐力小,不需要太重的坦克,坦克的炮塔也不需要太高的结构强度。
不过这样的火炮也不是没有缺点,这样的火炮炮弹较小而且射程一般,最重要的是它的弹道是弯曲的。
弹道弯曲不利于长距离开火攻击,对瞄准器的要求也更高,所以哪怕是唐军的4号坦克,也只能在米的距离上开火,才能保证命中精度。
可豹式坦克的高膛压长身管75毫米口径坦克炮就完全不同了它的膛压高,弹道平直,所以在远距离的命中精度要比4号坦克高出一大截来。
这种改变足以支持大唐王国的坦克部队在1000米以上的交战距离上从容开火,攻击那些根本没有多少装甲防御的大华坦克。
坦白的说,大华帝国的坦克并不是没有改进,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它的装甲基本上也就是二战时期日军97式坦克的水平。
也就是说,它事实上的防护能力比4号坦克略弱,侧面和后面也就只能抵挡127毫米口径机枪的攻击。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大华装甲部队还是反馈了这种坦克装甲防护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后续这种坦克也进行了许多改进。
最大的改进就是效仿唐军的坦克,在坦克两侧焊接了一些钢板,同时在正前方加装了厚的装甲。
这种改进型被称为大华2型坦克,不过事实上它就是1型,内部结构完全一样,只是正前方的装甲厚了30毫米。
这个改进让这种大华2型坦克在1000米的距离上勉强拥有了抵御4号坦克火炮的能力。
所以除了最开始广泛装备的3000多辆大华1型坦克之外,这种大华2型坦克也陆陆续续的装备了1000多辆。
问题是,装甲厚度虽然是衡量坦克防御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装甲本身的质量其实也是同样至关重要的。
比如说二战时代的坦克,纸面数据相当的漂亮,可实战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德军的作战记录里,经常有车长或者指挥官提到,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摧毁这些本来装甲不算差的苏军坦克。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为了追求生产数量,忽略了装甲质量的直观结果苏军坦克的铸造炮塔本来应该更好,结果却因为存在大量气泡导致防御水平很差。
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如此多数量的坦克,大华帝国的工业能力是一方面,坦克的整体质量一般也是其生产速度很快的另一个原因。
所以在1500米的距离上,唐军的新式坦克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击穿大华2型坦克,或者说是加强了装甲的大华1型坦克。
“加速!加速!”因为没有接近到常见的交战距离,所以大华帝国的坦克车长都还没有钻进自己的坦克里。这让他们有了良好的视野,看见了那辆被击毁的坦克。一时间,所有的坦克车长都在大喊,让自己的坦克把速度提起来。
继续不急不缓的前进,只会成为敌军的活靶子。还不知道敌人究竟为什么可以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开火,毫无准备的大华装甲部队的车长们不得不施展他们最熟练的传统艺能“加速”。
这是他们进攻的唯一法宝,因为大华帝国的坦克观瞄系统极端落后,所以他们的正常交战距离也就只有两百米上下,这严重制约了大华坦克发挥他们的火力优势。
说的直白一点儿,其实就是他们费尽心机给坦克装备上的90毫米口径火炮,其实领先唐军短管75毫米口径坦克炮的那点儿性能,全部都被垃圾的观瞄系统给浪费掉了。
很快,这些还没做好战斗准备的大华坦克都开始加速起来,就在他们不要命的开始冲锋的时候,又一发炮弹迎面袭来,再一次击穿了一辆大华坦克的车体。
汽油惨烈的燃烧起来,坦克内的大华坦克手们还没来得及钻出自己的坦克,就被燃烧的火焰吞没了。
一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