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备连那宋朝都是羡慕的。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是《尚书》当中的感叹。
就比如光武皇帝复汉,能作为治国参考者,唯有前汉以及仅存一十四年的秦。
到了这李世民治国,能遍揽四百年大汉之功错,能详观二百年门阀之祸乱,还能看那前隋旧事以自省。
宋朝就更是如此,以千年史册作考,上能革除前朝之弊,下能延展先贤之智。
虽然吧,这宋朝不知为何,似乎完全没学到汉唐的武功。
但宋朝大兴科技之法,光幕也说绝大多数都是传承并改进先辈之草创。
最近孔明之劳累,刘备也是看的见的。
《墨经》《论衡》等少有人看的典籍被孔明勘误校正,并尝试将其中所载之理梳理条目。
《九章》《周髀》也被孔明重新抄录研习,并以通俗之言释之,择其中简易之算法,请刘巴授于小太学。
若孔明能如宋朝一般有千年青史为参鉴,何至于如此辛苦?
如今光幕给了他们这群先行者参考后来者的机会,刘备是完全不打算错过的。
再简单再无聊的事迹,对此时的他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唐灭东突厥之后,周边国家一时间噤若寒蝉,连忙给二凤上了一顶“天可汗”的高帽子戴。
但吐谷浑的可汗伏允站出来表示:李世民算个毛!劳资想抢就抢,你能奈我何?
吐谷浑是隋朝时就在蹦跶的老牌势力了,兴盛时候控制了半个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大片地图,时常纵兵掠边。
但终隋一朝,对吐谷浑基本是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
毕竟吐谷浑的老巢海拔三千米算得上高原,而且熟悉地利,打不过就先藏起来,等你粮草耗尽再出来恶心你就是了。
杨广在位时就起大军征伐过吐谷浑,虽然胜了,但一分钱好处都没捞着,反而在大军粮草耗尽后被吐谷浑骑脸打到了河套,杨广还没啥好办法。
也因此伏允对于中原皇帝并不在意,而且早期二凤为了攒钱报渭水之仇多有忍气吞声,这让伏允更加膨胀了:
天可汗,就这?
东突厥灭亡后,伏允一边派使者去长安送点陈芝麻烂谷子表示天可汗真厉害,一边骚扰掠边不断。
而在外交上,吐谷浑更是将天可汗的面子当擦脚布。
面对二凤派来问责的使者鸿胪丞赵德楷,伏允大手一挥直接扣留,送去西域种西瓜了。
接着面对唐朝接连派来的十几波使者,伏允一边敷衍,一边手脚不停的接连打下了鄯州、兰州、廓州等地,随后才不情不愿的放回赵德凯。
634年,李世民终于忍无可忍,成立西海道,命段志玄为行军总管讨伐吐谷浑,并命契苾党项等部落配合唐朝的军事行动。
这次讨伐取得的效果与杨广如出一辙,伏允在失败后迅速领军后撤。
段志玄领着大军在青海折腾了一个月净吃饭看风景了,敌军一个都没找到,最终粮草吃的差不多了,被迫撤回。
结果段志玄还没返回京师呢,吐谷浑再度冒头袭击武威的军情就已经送到了长安。
面子彻底挂不住的李二凤咬牙切齿:
本想以天可汗的身份与伱们相处,可换来的却是蹬鼻子上脸。
我摊牌了,我有灭国上将李靖,乖乖洗好脖子等死吧!
灭国上将?李靖品味了一下,心中大乐,虽然比之陛下的天策上将更加直白,但威风啊。
而在另一边,李勣已经在义愤填膺的请战了:
“真乃不知死活之辈。”
“如今颉利刚擒,不宜妄起刀兵,臣请将五千骑,必擒伏允于殿前,讨不臣扬国威全圣颜。”
李世民似笑非笑的瞧了眼这位战意盎然的将军,摆了摆手。
对于李勣的心态他可太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李靖的自信,五十岁方开始扬名。
如今才不过三十六岁的李勣正处于黄金期,此前灭辅公祏时,李勣就在给李靖当副手,灭东突厥时,李勣还在给李靖当副手。
此前李勣或许不会说什么,但如今被光幕盖章认定唐初三大名将之一,李勣的心思自然就活泛起来了。
而看着旁边一脸沉思的苏烈,李世民忽然起了心思:
“定方,若遣你为行军总管,需多少兵马?”
苏烈被点名,看了看李勣,然后认真道:
“臣有光幕提点,仅需三千精骑足矣!”
事实上三千当然不够,李勣所说的五千骑也差得远,吐谷浑又不是什么阿猫阿狗。
但可以的话先夺了这个行军总管的名头,然后大不了私下给陛下认错再多要点兵。
而且…苏烈记得很清楚,义父高雅贤就是被李勣所斩。
虽然如今此事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