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文书院 > 历史军事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332章 秀下限的皇帝

第332章 秀下限的皇帝(1 / 2)

武周时期人口虚挂问题论证起来比较麻烦,此处仅引用一段701年的括户记录。

据《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大足元年》记,夫邯屯屯,圣历三年帐后死;男长命,圣历三年帐后死;父师,圣历二年帐后死;母汜圣历三年帐后死。

这段记载内容也很简单,说的是敦煌当地一个叫夫邯屯屯的人,长子、父母、本人都在人口普查后不久死亡。

这份记录出土自敦煌莫高窟,而一同出土的大谷文书2835号,封名为《周长安三年三月括逃使牒并敦煌县牒》则进一步展露了这次括户的现状。

这封出土的文牒内容太长不再赘述,其中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沙洲当地的官员并不愿意配合括户使的工作。

不配合的原因就是第二点:括户使要求逃户皆需遣返回曾经户籍所在地。

面对本地官员的不配合,括户使将原因归结为“被主人詃诱”,更说“甘、凉、瓜、肃百姓共逃人相知,诈称有苗”导致括户工作难以落实。

事实上放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想也知道,既然都成逃户了肯定在当地已经没法儿活下去了。

换了新环境的逃户既然能落地生根,那多半已经在此娶妻生子且有了田地产业,要逃户放弃这些回到一无所有的原地,显然是不近人情的。

在阿武不受好评的基础上,开元九年李隆基命宇文融主持的括户工作。

宇文融不再强令遣返逃户,而是令逃户就地入籍,不仅免五年田赋,而且五年中入籍的逃户每年只需缴纳一千五百文的丁税。

一直到开元十六年,李隆基依然还在下敕令:请愿安插边疆地区的逃户,“至彼给良沃田安置,仍给永年优复”。

“这玄宗…倒还真不如…”

李世民摇摇头,此刻更是深刻明白了后世的感叹,但想了想也不太好咒己子孙,于是最终只能哭笑不得摇摇头,心情复杂。

长孙皇后没那么多的想法,只是对这括户感触比较深,毕竟乱世中也见过不少拖儿携女辗转千里,只为寻一生息之地。

想想其劳作数年垦田造屋,日子终于有了起色时来了官员说要清查逃户,命汝归原地,最多再赦几年赋税——想想就无法接受。

旁边的杜如晦反倒再次对那莫高窟提起了兴趣。

至少如今所见,这莫高窟所出有归义军之图之文献,有河西之地文牒,还有佛经抄本,五花八门。

“不知这莫高窟是用何法封存?竟能使纸帛历千年而不朽。”

房玄龄不相信这一套:

“与其说筑窟之法高明,不如说后世考究之法神奇。”

他可是还记得所见的那张议潮的壁画,若非后世复原,他是决计不敢认是同一幅画的。

“回头寻上一寻,哪怕留后世斑驳墙面,也好过残垣断壁也无。”

杜如晦倒很是乐观,并打算寻机去拜访寺庙法师,看看有无这般筑窟留存之法。

点点头,房玄龄略过不谈,而是综合了一下自己抄录内容道:

“看来这人口虚挂之疑,多半与这括户有关。”

毕竟想也知道那沙洲定然缺人口,对逃户可以说是欢迎之至。

若是留这些虚挂人口,说不得便可令逃户暂代田产以纳赋税。

这也难怪沙洲地方官员对括户使的意见这么大,毕竟边疆还需面对寇患,人口定成问题。

若是这般看,这宇文融的人口普查倒是还有打击豪强之用了。

沉吟了一下,房玄龄愈发肯定这个想法。

这户口普查若是做的好了,定然也能打击豪强阻止兼并让利百姓,从而令民生息,令国祚绵长。

“使民部增设户口普查使,隔数岁巡访州县,革新户籍清查田亩,或可成利民之策?”

在武德年间,太上皇倒是有下令括户,但那时只不过是令各州县上报户口,由中央整理审查,在力度上甚至还不如前隋。

前隋的清查户口力度也不如这武周时期,开皇年间也不过是任令狐熙、乞伏慧等人巡视河东山东等地,不比这武周玄宗以括户使搜全国。

经过房玄龄解释,杜如晦也明白过来,甚至也有点兴奋起来:

“这括户使乃是代中央而巡天下,以治四方!”

孔明同样敏感的察觉到了这括户使很有说法。

同时心中已经规划了一个蓝图出来。

等天下既定,任巡抚使掌黜陟之能,清查天下吏治;再命括户使巡查九州,察隐户度隐田。

何愁不能令生民休养生息?

庞统则是因另一件事警醒,这后辈说武周之文治,称这“阿武”对文才空前重视。

但看那诗仙李白之窘境,看那小人宋之问之丑态,有文才并不意味着有吏治之才。

今岁长安试科举时,当进谏主公,这科举遴选的非精于辞藻的文

最新小说: 山货郎的娇小姐(种田) 打工牛马误入精英恋综后 八零之留子招魂暴富 成婚后被太子觊觎了 一日还-时间循环 认错片场的武侦调查员小姐有话要说 我靠玩经营游戏暴富了! 穿成大清第一废后 奥特宿敌,但白月光万人迷 娇女O被帝王A独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