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出来找工作的程序员。
这也太夸张了。
年过半百的老头了,还在写代码?
不是说年龄歧不歧视,关键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更迭太快了,基本上5年就是一个时代。
编程语言也在层出不穷,不断地变化。
陆器轻咳了一声,很无奈的道:“没办法,很多人没有工作就吃不上饭了,这边流行消费主义,没有存款。只能继续工作。”
周不器摆摆手,“我指的不是这个,我是说技术。这一大把年纪了,还能跟上时代吗?”
国内那边,除了国企的在编员工,基本上就没有过了40岁还在编程的程序员了。
要么转型做管理,要么做技术主管。
如果继续走技术路线,也是往架构方面靠拢。就是依靠经验和算法思维,设计一些“大纲”,然后小年轻们把这个大纲完善,写出一篇文字精美的文章出来。
就比如云计算的王建博士。
年初的时候,因为很多技术难点迟迟无法突破,紫微星内就多有小道消息传出来。说是周大老板,你被王建给耍了吧?
他懂个屁的计算机技术啊,还要做世界最前沿的云计算工程,这不扯淡吗?
他是心理学专业的!
有能耐,让他写一段代码,做个小程序,给大家看看?
王建博士为了安抚团队,就说自己会抽空写一段程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都过去大半年了,他的程序也没写出来。
好在沿着他的技术思路,很多技术难题在逐渐地攻破,质疑声也渐渐地平息了。
陆器笑道:“可以的,硅谷这边跟国内不太一样。”
“哦?”
“硅谷这边,不管多大年龄,只要做技术,就要保持着写代码的能力。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要坚持每天写代码。”
“有什么好处吗?”
“嗯……”陆器顿了一下,“有助于从细节和逻辑的层面提升思维。做架构设计关注的是大方向、大框架。可是把架构转化为具体的代码,就需要对每一处细节进行完善,进行逻辑上的优化。这是保持思维年轻的一种方式。国内都把写代码的程序员叫码农,年纪大了都转型了,未必是好事。”
周不器稍作思忖,点了点头,“是不是文化原因啊?日本就更夸张了,编程写代码直接降为蓝领。白领都是写文件、写需求,写产品思路。具体的实现,外包给技术团队。”
“既是文化原因,也是技术原因。他们不重视编程,是因为技术太差,编不出什么好代码。因为写不出世界级的代码,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年纪大的不写代码的长期文化。”
“不至于吧?”
陆器道:“从整体上来看,年轻人的确更擅长编程,思维更活跃、效率更高。可是,年纪大了也有优势,就是经验更多、更成熟。很多世界最顶级的算法,可不是年轻人做出来的。就比如谷歌的那几篇分布式算法的论文,都是五六十岁的科学家做出来的。他们始终没公开代码细节,全世界都编不出来。这就是老头子的厉害之处。”
“呃……”
周不器面色微微发僵。
如果是这样的话,超越硅谷可就太难了。
要改变整个大环境的文化啊!
国内上了年纪的科学家,最厉害的那批在亲自带团队,提出技术思路做架构,细节交给手下人;差一点的连架构都做不了了,只能是靠着自身的人脉、威望和影响力,四处找钱找项目给手下的科研团队做。
这两拨都属于一线的技术人员,往往默默无闻。
最差的是连科研团队都没有,只能配合着媒体不停地在公开场合露面。因为露面,反而被大众熟知,成为高高捧起的科学家。
年轻人做做模仿、抄袭,在别人的指导下快速推进,这些他们擅长。
可是,技术创新意味着没有模板,缺乏指导。就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和各个行业的知识交叉,完成的算法迸发。比如交叉数学、光学、力学、分子生物学。
年轻人很难有这么广博的知识涉猎,必须要有年月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
比如atb这种工程软件,可以在电气自动化、金融量化、图像处理、粒子对撞、芯片设计等诸多领域应用。因为这背后的算法,不仅是计算机知识,还要覆盖到其相关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
年轻人根本做不到。
只能依靠中老年人。
可国内的中老年人,都不愿意写代码了,都不想再辛辛苦苦地一线科研了,都想着带徒弟、带团队,当老师当专家了……连王建博士这么努力的人,一个小程序大半年都写不出来,别人就更不用说了。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内卷。
美国那么多中老年科学家愿意在第一线写代码,除了极少部分出于热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