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根本就不难为。他心里记得清清楚楚,这个什么《垂帘听政》,这一两年根本就拍不出来,中间一波三折反反复复,朝令夕改,有的是扯皮功夫呢。
所以,即使痛痛快快答应李翰祥导演的要求,那也是一两年以后的事了,到时候师傅们肯定有功夫。如果到时候还不能让几个老师傅闲下来,那事业就不算成功。
所以,在金师傅他们四個人瞠目结舌的目光中,邵武很热情地握住李翰祥导演的手,大大方方的说:“李导演你放心,只要你需要。我们这边全力配合。几个师傅,我让他们把活都腾开,专门给咱剧组做指导,保证让你得到最专业最地道的支持。”
李翰祥很高兴,心情很愉快,他就喜欢这大方人。所以跟邵武的手握在一块儿,别提多热情啦。态度跟刚见面时候的客气应付早已经截然不同了。
说实话,邵武的态度就连黄永玉老头都很惊讶。他在心里暗暗的嘀咕:“我觉得这小子就不是个大方人,这会儿怎么这么大方?不对劲儿啊,肯定有猫腻儿。”
其实,现在李瀚翔心情并不好。他听从廖先生的引导,想回来拍一部合拍电影,一波三折,合作单位从长影到上影,又到青年电影制片厂,结果,到现在,每一次都觉得离成功只差一步,但是就是这一步无论如何也跨不过去。
他在今年4月份拖了9个多月的时间,仍然没有拖过去,还是不得不跟邵氏重新续约,让他心里郁闷不已。
而这边想拍《垂帘听政》,却又困难重重。因为条件不成熟,启动了好几次的剧组,不得不又重新放下,他把心思只得暂时用在了邵氏的电影上,而《垂帘听政》这边他只能暂停。
但他不甘心,心里打算,既然暂时拍不了,唯一能做的工作就是把剧本好好打磨打磨吧。
这一次他借由参加荣宝斋30周年庆的机会,再一次来到北京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看看新写的剧本大纲。
导演、剧作家杨村斌花了大半年时间,又重新写了一稿大纲,早就让李瀚翔过来好好看看,讨论讨论到底能不能用。
至于为什么会有找到杨村斌写剧本,主要是因为他编的舞台剧,《清宫三部曲》非常有名,反响很好。
今天来这边木器厂,也是事有凑巧兴之所至,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现在事情谈的差不多了,李翰祥就准备告辞要跟约好的杨编剧见面了。
邵武热情的问李导演:“你们几位是怎么来的?”
王老头在一边儿翻了翻白眼说道:“别问了,正好你有车去送他俩,我还要留在这儿,他们是坐公交车来的。”
李翰祥在院门口看着还很新的吉普车,很惊讶,不禁扭头看了看邵武。
实在是这车还有车牌,让他心里不免多想。再联系到刚才的木器作坊里边的东西,还有规模,他的心里已经确认,这个年轻人不是简单人物,因为这些事儿在现在的北京城里边没一样是能简单做出来的。
要是放两年前,他可能对这些看不在眼里,但是来北京城多了,跟内地打交道也打了一两年,他早已经清楚内地各种情况到底什么标准,所以对于邵武的情况才会让他这么吃惊。
邵武这会儿心里也正在盘算呢,他倒是对《垂帘听政》,和因为写的太多刹不住,又多出来的《火烧圆明园》的剧本很感兴趣。
普通电影凑热闹凑一百回,不如跟这些名头大,有影响的电影凑一回热闹。
邵武一心想让龚雪演《少林寺》,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是吃演员这口饭,就必须得尽早把资源占住。有了《少林寺》,影响力就自然延伸两岸。
现在这又送上了门来一个李翰祥,至于说让龚雪去演这个片子,邵武倒没这个想法,他觉得姑娘就不该沾染那个末代皇朝的气息。
他主要是在替自己打主意。他在打剧本的主意。
不过,他现在心里很迟疑,因为他不知道剧本是啥样的。所以,他以往把电影都会翻译成小说,但是在李瀚翔这儿怕是行不通。
因为,现在《垂帘听政》的剧本已经不止一版两版,算是已经初具规模,而且都是名师大家在写。
但是。邵武同时也知道,现在的剧本跟后来真拍成电影的那一版仍然是完全不同。因为那号称是李瀚翔在开拍之前,在酒店里闭关14天,一气呵成写了7万多字,诞生了两部电影,一部《垂帘听政》,一部《火烧圆明园》。
在路上,邵武问李翰祥,“李导演,你们约好在哪儿见面了没有?”
李翰祥说:“只是先上他家接人,见了面以后再具体找地儿吧。”
邵武眼珠一转,然后对李翰祥说:“我有一个很雅致的地方,黄老爷子他们都去过,都很喜欢,正好安静能谈事情,饿了又有酒有菜,想吃涮羊肉了,这边供应的还有铜锅子,你看看你想喝什么酒?天南地北,什么年代的酒咱都有。”
李翰祥没有抵住邵武吹得天花乱坠的诱惑。在杨村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