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二人交谈之际,一个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们的对话,一名信使匆匆赶来,单膝跪地,气喘吁吁:“报——边境突现匈奴小队侵扰,请求支援!”
庄秦眸光一闪,迅速做出了决断:“胡亥,这正是考验你的时刻,随我一同前往。”
胡亥一愣,随即眼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斗志,坚定地点了点头。
夕阳西下,战场上血色如霞。胡亥尽管衣衫凌乱,满身尘土,但他的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刚毅与沉稳。在他的指挥辅助下,秦军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匈奴的侵袭。
当一切归于平静,胡亥站在战场上,凝视着落日余晖,心中涌动的情感复杂而深刻。“原来,真正的胜利,是这般滋味。”
庄秦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道:“感受到肩上的重担了吗?这,只是开始。”
胡亥转头,对庄秦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感激之色:“多谢先生,让我懂得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道理。”
“记住,”庄秦拍拍他的肩膀,目光穿透薄暮,望向远方,“大秦的明天,需要你我共同守护。”
夜深,长城之巅,一轮明月高悬。胡亥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父皇,儿臣必将不负所望,守护这片土地,直至最后一刻。”
而此刻,长城之下,张良谋望着那对渐行渐远的身影,轻声自语:“变革已经开始,未来的大秦,会因你们而不同。”
数月之后,长安城内,春光明媚。秦王政的书房内,一卷卷竹简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治国的沉重。秦王政坐在案前,目光透过窗棂,落在远处繁忙的市井,心中却在盘算着另一番大事。
“扶苏近来的表现,愈发让人欣慰。”秦王政的话语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他对身边的张良谋说,“不仅在学问上日益精进,更在政事上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张良谋微微一笑,点头道:“扶苏公子确是栋梁之材,不仅勤勉好学,更是能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疾苦,此乃国家之福也。”
秦王政轻轻抚摩着手中的竹简,目光深远:“我想给予他更大的舞台,让他去北方边境督军,实地历练。那里是国家安宁的前线,也是锻炼一个帝王接班人的最好熔炉。”
张良谋沉吟片刻,答道:“此计甚妙,但北方局势复杂,不仅有匈奴的威胁,还有各种民生、军事难题待解。扶苏公子若能在此磨砺,必将成为一位深谙兵法、心系万民的明君。”
秦王政点头,随即召来内侍,吩咐道:“传旨,即日准备,扶苏将北上督军,负责边疆防御与民生安定,所有相关事宜,由张良谋全权辅佐。”
消息传出,宫廷内外一片哗然。扶苏在书房内得知此事,心中虽有忐忑,但更多的却是跃跃欲试的激情与责任。他即刻来到秦王政面前,深深一拜:“儿臣领命,定不辱使命,守护大秦的每一寸土地。”
秦王政目光慈爱而又严厉,语重心长地说:“记住,治理国家不仅在于武功,更在于仁心。北疆之行,你不仅要稳固边防,更要深入民众,了解他们所需,以仁德服人,方能真正安定边疆。”
数日之后,扶苏一行人马北上,一路黄沙漫漫,沿途百姓纷纷出来相送,既有对这位年轻公子的敬仰,也有对未来安定生活的期望。扶苏一路上沉默寡言,但双眼所及之处,无不深深印刻在他心间。
抵达边境,迎面而来的不仅是荒凉与严寒,还有紧张的战备气氛。扶苏立刻投入工作,白天巡视防线,夜间与将领商讨对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张良谋在一旁,时而提出建议,时而默默记录,二人默契十足。
某夜,篝火映照下,扶苏与张良谋相对而坐,探讨着如何更有效地治理边疆,同时减轻百姓负担。
“张先生,依你看,如何能在确保边疆安全的同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扶苏的目光充满了求知欲。
张良谋轻抚须髯,缓缓道:“公子需知,治国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对于边疆,既要强化军事防御,更要发展农业,鼓励商贸,使百姓生活富足,自然民心归附,边疆稳定。”
扶苏听后,豁然开朗,笑道:“先生言之有理,我这就着手规划,既要长城坚不可摧,也要让边民的日子红红火火。”
夜色渐深,篝火旁的对话渐渐停歇,但扶苏心中的火种却燃烧得更加旺盛。他明白,这不仅是父亲对他的考验,更是大秦未来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一步。
---
数月后,北方边境,一片繁荣景象初现端倪。扶苏亲自主持修建水利,鼓励边民耕作,同时开设市场,促进贸易,边疆不再仅是冰冷的防线,而成了民生安定、兵强马壮的乐土。
一天,一封加急密报送达扶苏手中,报告中提到匈奴首领有意议和,愿意减少侵扰,交换条件则是开放更多互市,共谋和平。
扶苏将此消息告知张良谋,两人相视一笑,这正是他们长久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