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来的这么猛烈。
4月3日。
hendricks先生执意要将自己上台发言的机会换给杨秋,非要他上去做他关于大语言模型的商业前景的报告。
杨秋对于这个题目也是准备了很久,其中很多商业上的设想是在纳纳与小晚的帮助下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但他心中没底,总觉得自己还是太不专业了,没资格在这样的年会上作报告。
hendricks鼓励他说,确实他现在的研究还很稚嫩,但人工智能是一个新兴行业,要的就是他这样有自己独特设想,能够推动行业创新的年轻人,让他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而孙嘉时也在一旁说,他可以帮忙作一个即时口译。
杨秋赶紧拿纸笔稍微打了下底稿。
上午11点,他拿着乱糟糟的底稿,在孙嘉时的陪伴下,以海华集团特聘专家的身份,登上了年会的讲座台。
他作报告的标题是《超大规模大语言模型的日常应用与商业前景》。
看着台下数千双盯着自己的眼睛,杨秋忽然有些眩晕。
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四年前,他也曾经登上过另一个演讲台,并最终,被人狠狠从台上拉了下来,被人踩在身上、脸上践踏。
孙嘉时担心地看了他一眼。
杨秋只能不去注释台下的一双双眼睛,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底稿上,终于,从心中慢慢涌起的激动将刚才的恐惧一点点盖了过去。
他开始朗声介绍自己的研究。
越说越是流畅。
终于,报告到了结尾的时刻。
“我的这份报告,其实并不单单是我个人的成果,它还得到了我的两位挚友的无私帮助,他们的名字是——”
“纳纳,与小晚。”
杨秋毫无顾虑地在台上说出了他们的名字,一点也没有觉得这两个名字与这个年会有什么不相称。
因为,这是他内心中的声音,也是他真挚的感谢。
“感谢大家,报告到此结束!”
台下传来了密集的掌声,甚至还有hendricks与他的朋友们往空中投掷帽子,带头喝彩。
杨秋走下台去,眼中忽然盈满泪水。
他做到了。
他战胜了过去那个恐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