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身殿。
洪武帝的面前摆着一封奏折。奏折的内容是御史台七十八名御史、一百零三名试御史联名参奏杨宪的折子。参奏的理由正是刘伯温所说“暴戾无仁”。
洪武帝已经屏退了左右,他的身边只跪着御史中丞刘伯温。
洪武帝问:“杨宪是你的学生,你怎么跟同僚联名参起他来了?”
刘伯温道:“圣上,臣万死!不该收这样冷酷嗜杀的人做学生!当年在吴王府更不该向圣上引荐他!如今他成了当世的来俊臣,臣该承担罪责。”
来俊臣是武周有名的酷吏,以罗织罪名、诬陷贤臣、残害忠良为能事。刘伯温将杨宪比作了来俊臣,是想在洪武帝面前表明一个态度:跟杨宪割席断交的态度!
洪武帝却意味深长的说:“依朕看,他不是什么酷吏,而是能臣。”
刘伯温叩首道:“圣上。请听老臣一句劝。杨宪绝不能再用!”
洪武帝笑道:“你跟李善长一向不和。怎么在对待杨宪的态度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他跟胡惟庸、汪广洋联名给朕上了一道密折参劾杨宪。”
刘伯温道:“圣上,我与李丞相只是政见之争,没有私仇。在此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和李丞相观点一致并不奇怪。”
洪武帝将奏折
放进手边那堆折子山中:“先让杨宪再干一段时日。干的不好再撤了他的职不迟。”
刘伯温跟杨宪撇清关系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不再多说什么,只道:“是,圣上。没有其他的事臣先告退。”
洪武帝走后,太子朱标进得谨身殿。朱标虽只有十六岁,对政事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洪武帝问朱标:“标儿,杨宪在东郊杀人的事你知道吧?”
朱标答道:“回禀父皇,孩儿知道。”
洪武帝问:“你怎么看?”
朱标答道:“孩儿恳请父皇一件事。如今朝中六部尚书以上的所有官员,父皇都要赐予东宫属官的官职。孩儿知道这是父皇对孩儿的恩宠。可杨宪这个左丞,请父皇不要赐予东宫官职!孩儿耻于跟杨宪为伍!”
洪武帝笑着问:“哦?东宫属官在朕百年之后,是要成为你的辅国良臣的。若有朝一日你登基为帝,是不会用杨宪的?”
朱标的回答很得体:“其一,父皇是要活一万年的!孩儿不愿当什么皇帝,只愿当上一百年的孝子!其二,若有朝一日父皇给了孩儿任免官员的权力,孩儿第一个先罢了杨宪的官。其三,杨宪是孩儿在城门口迎回京的。孩儿已跟管着写东宫起居录的宋濂老师说了,
将这一段从孩儿的起居录中删去。”
洪武帝站起身:“你陪爹出去走走。”
洪武帝领着朱标出了谨身殿,在皇宫之中散着步。常歌和六名大汉将军隔着二十步远远的跟着。
洪武帝教导朱标:“杨宪是个酷吏,朕岂能不知?标儿你记住,想做一个合格的皇帝,要用贤臣,也要用酷吏。”
朱标直接顶撞洪武帝:“父皇,您的话孩儿不敢苟同。孩儿认为亲贤臣远小人才是君王正道。”
如果换了别人这样顶撞洪武帝,命早就没了。也只有朱标敢对洪武帝说这样的话。
洪武帝叹了声:“唉,标儿,你还年轻。等你到了朕这个岁数就明白了。”
说完洪武帝又问:“你的母后建议朕,派遣亲军都尉府的人调查五十八名户部官员是否有贪污情事。朕已经恩准了。若他们没有贪污,待朕百年之后,你要下一道旨意为他们平反。”
朱标大惑不解:“父皇,若他们是清白的,为何您不直接下旨给他们平反啊?”
洪武帝道:“朕其实是借了他们的颈上人头,向天下官员表明朕倡廉肃贪的决心。木已成舟,若朕给他们平反,岂不是告诉天下人朕是错的?天子是不会犯错的。”
洪武帝转头喊道:“常歌,过来
。”
常歌走到洪武帝面前,跪地叩首道:“圣上有何吩咐?”
洪武帝问:“朕让你们亲军都尉府派出耳目,监察百官。杨宪这个左丞身边放了多少耳目?”
常歌答道:“杨宪是正二品文官。按照都尉府监察百官的规矩,他身边放了二十名耳目。其中十人是他府中的仆人、中书省的杂役。另外十人则是尾随盯梢。”
洪武帝道:“还不够,还要多派一些。杨宪每日见过什么人,说过那些话,你们都要整理成册。供朕随时御览。”
常歌叩首:“微臣遵旨。”
中书左丞值房。
胡惟庸正在跟杨宪大吵大闹。李善长则在一旁闭目养神。
胡惟庸怒道:“拨给淮北的赈灾粮数目,在杨左丞你回京之前户部已经核算的清清楚楚了。马上就要调到淮北去。你一回京就下令户部扣着不发,敢问是何因由?”
杨宪道:“赈灾一事刻不容缓。可我怀疑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