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在招待所分配的房间,只是一个四方块的小单间。
夏棠在里头换衣服的时候,他便站在外头站着等。
他个头高,人又板正,刚刚从部队里出来,还带着军人的习惯。
杵在那里跟一柄标枪一样,让换好衣服出门的夏棠,冷不丁还下了一跳。
夏棠先“呦”了一声,反应过来后不免笑出了声:
“你这样站,不知道的,还以为房间里有什么领导呢。”
“你不就是。”
秦越下意识的说,等反应过来自己说的是什么,脸不由得涨得老红。
夏棠抿了抿唇,唇角向上,勾起了弧度。
她视线向上瞟了瞟:
“秦越,我得……”
话还没说完,肚子突然传来了一阵咕噜噜的空响。
她脸也不由得泛红。
从醒过来到现在,荒唐事倒是折腾了不少,这口腹之欲还没顾得上呢!
秦越将视线从她姣白的脸移到了小腹处,低声说了句:
“要不,先去吃饭吧。”
吃饭就吃饭。
秦越还没办好手续,机械厂的食堂还不能吃。
两个人商量了下,便决定去机械厂后门的小街找个小饭馆。
一路并肩走过去,没什么人认识。
倒是又不少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一边擦肩而过,一边忍不住的往他们的方向多看几眼。
原因,不外乎养眼两个字。
现在是八十年代的初期。
过去几十年的震荡生活刚刚结束,人们已经要打起精神,迎接时代新一波的浪潮了。
旧的生活尚未完全剥落,新的潮涌早已在内部酝酿汹涌澎湃的动力。
日新月异,概莫如是。
走在大街上,夏棠感受到的,就是如此。
大街上的青年,有一些还穿着朴素的绿军装,蓝工装,有一些则已经穿上了时兴的喇叭裤,花衬衫;
机械厂的矮墙上,毛笔字写就的“大字报”还残存着痕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红色标语已经粉刷在了墙上。
厂内仍保留着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一墙之隔的厂外,市场经济的春风,已经在小小的后街
遍地生花。
夏棠和秦越找了家米线店坐下。
这一家似乎是附近的老店,不少人坐在竹凳子上端着个瓷碗吸溜米线,口味却很单一,只有豆花米线一种。
“老板。”秦越招手,“两碗豆花米线,一碗放辣子,一碗不放。”
他按照记忆中夏棠的口味说道。
夏棠却止住他:“放一点儿。”
看着秦越疑惑的眼神,夏棠抿了抿唇:“我也想尝尝鲜。”
“你居然能吃辣了。”
秦越有些意外的看着她,眉眼先是诧异,随后轻轻一弯,鼓囊囊的卧蚕浮了起来。
夏棠笑着说:“都多少年的事情了,肯定会变的呀。”
秦越记住的,是她小时候的口味。
那个时候在阿婆身边养得娇气,辣一点不要,烫一点不要。
若是吃的不好了,还会跑回家对着阿婆哭鼻子。
那时候的村子,也没有什么东西吃。
村里的人吃饭,唯一就着的,就只有一碗蘸水。
而蘸水通常都是辣椒、花椒面拌咸盐做的,味道浓,口味麻辣,下饭倒是极好。
可是,夏棠又不吃辣,每顿吃饭阿婆没少发愁,生怕把挑三拣四的夏棠给饿受了。
秦越是她的小跟班儿,自然也知道她的这个习性,每当家里头做了夏棠能吃的糍粑或烧洋芋,便会偷出来给夏棠,回去之后,再挨阿妈一阵毒打。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口味,难免是仗着阿婆和其他人的宠溺疼爱。
后来经历了那么多,原先娇养来的口味早已面目全非。
早已经忘记的儿时习惯,如今再次被人小心翼翼的提起,夏棠心里头也不免酸酸涩涩的。
老板手艺熟练动作快,两碗豆花米线很快上了桌。
豆花米线是云城挺常见的小吃了,就在这小小的后街,就已经开了两三家。
米线煮成软韧适中的口感,加上花生油、辣椒油、花生碎、葱花等各种料,盖上颤巍巍白嫩嫩的豆花,最后加一勺自家炸好的炸酱,上桌之后,便是一碗热乎乎的豆花米线。
虽没什么肉,但那热辣爽利的味道,也能让味蕾好好的得到满足。
秦越将辣子少的那一碗推给夏棠,又拿了一双筷子给她:
“这家我吃过,好吃。”
夏棠忍不住笑了:“你又不挑食,有哪家是不好吃的?”
秦越憨厚的笑了,有些不好意思的小声辩解:
“还是能分得出哪家更好吃的。这家……更像是阿婆做过的味道。”
夏棠抿着唇微笑,拿过筷子,将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