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咳嗽。吃了药,却怎么也不能好全,有时候情绪激动些就会咳嗽。
太子记得,舅舅当时叹气,劝他叫他别走了。
太子当时没说话。后来聊起别的就跳过这个话题了。再醒来就全部忘记了。
现在听见皇上咳嗽,他才想起来。
皇上没做戏,也不是骗他试探他的。是真的有点咳嗽。
皇贵妃说的没有错。
皇上严苛一回,把他气跑了。
他任性一回三年不回来,还中途故意跑回来闹点动静,然后把所有的烂摊子故意丢给皇上处置,就是为了气他。
皇上气病了,也一句重话没和他说过。
父子俩就这么互相折腾别扭。
这可太磨人了。
康熙见太子愣在那儿,似哭非哭给傻了似的,他也怕把太子吓着了,忙道:“是朕的错。朕以后再也不这样对你了。”
以前觉得说不出口的话,现在说出来了,也没什么,反而有如释重负之感。
太子忽然低头,抹了抹眼泪,走到康熙身边,说:“你保证。”
康熙就笑了:“朕保证。以后再也不伤你的心了。”
太子微微垂眸,眼眶有点红,在康熙握住他的手的时候,他鼻头一酸,轻声道:“你咳嗽,要好好吃药。不能焦心。阿玛。”
声音很小的叫了一声,康熙还是听见了,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答应了一声,说:“有朕的好儿子陪着朕。朕马上就能好了。”
管他的,儿子失而复得。帝王也顾不了许多了。好好的抱住了十八岁的好儿子,好太子。
太子的脸有点红,汗阿玛好像真的不一样了。这么多年了,他又被阿玛抱在怀里了。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真好啊。被阿玛关怀疼爱的滋味真好。
但太子已经十八岁了,不太好意思继续做小孩儿。其实他的要求真的不高的,只是不喜欢被严苛的要求必须完美。
康熙心里明白了,自然对太子的态度就如春风般和煦。
瑶令在旁边看着,满怀欣慰,和谐的父子关系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那几个小阿哥总算是不用闹着要跟着太子去浪迹天涯了。
梁九功在心里狂赞皇贵妃娘娘,万岁爷与太子爷和好如初,皇贵妃娘娘实实在在的功德无量啊。
第136章 情思
太子从前学习治国的道理,学习如何治国,熟读四书五经,那都是纸上的学问。
跟着康熙出宫巡幸,看康熙如何为帝,如何处置政务,这是言传身教。但到底看见的太有限了。
他自己出去看到的东西,就更多些。看见问题后,所进行的都是独立的思考。
写在叠册之上的,便是太子这三年来思考的结果。
“这个问题,朕也想过。”
“这个问题,朕尚未有处置的办法。”
瑶令看着父子俩坐在一起,一点点的研究太子叠册上所书写的问题,心里有一种舒缓的愉悦。
他们父子没有走到最后那个结局,这是让瑶令特别高兴的事情。
她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的。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成。现在看来,做得还不错。
康熙有所改变,太子也没有养得过于娇纵不知人间疾苦,那么往后数十年的父子兄弟相争的难过痛苦事,应该都不会再发生了。
当初封妃的时候,康熙就不愿意,想要直接封她为贵妃。是瑶令自己拦下来的。
她没有那么在意位分,甚至在当时的情形底下,若是要封为贵妃,引起的动荡真是难以言明。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只是封妃,就已经让佟佳氏与钮祜禄氏铤而走险胆大妄为了,若是贵妃,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搞破坏。
她记得自己说的话,但求安稳。
当时最在意的,是太子的心情。实际上更深一层在意的,还不是康熙么。
若那时封了贵妃,太子心绪不稳,再被有心人挑拨,极有可能与康熙之间误会渐生。
太子当时所立,确实是被大清当时的情形影响迫不得已为之。但之后康熙对太子的培养可谓是呕心沥血。
太子十来年的刻苦努力学习也不是假的,都是用心血时间和精力换来的。
瑶令不愿意他们父子的心血付之东流。
现在这样,就很好。
瑶令亲手煮了牛乳茶,送到父子俩的手边。
康熙的三分糖,太子的五分糖,都是根据父子俩的口味特制的。
又亲手剥了些核桃送过去。
父子俩要用脑,吃点这个挺好的。不过不能吃多了,吃多了一会儿就积食了。
康熙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构想,经过与太子的这一番畅谈,才发现父子俩实在是不谋而合。
以前总觉得太子小,年轻,没有经历过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启发式的教育和沟通,更是没有了解过太子真正的想法,只是希望太子能够长成他希望的样子。
现在父子俩敞开了说,康熙才发现,太子的政治思路其实经过这三年出外成长的很成熟了,很多时候要做的事情,和康熙想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康熙欣慰极了:“朕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