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直从事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大部分土地为旱土地,一小部分是铺压了细绵砂的旱砂田,庄稼都是广种薄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小麦品种是单一的“和尚头”,是本地的当家品种,或许是为了更好的抗旱,连麦头颖壳上都不长芒,麦穗光秃秃的,好像剃度了头的出家人一样,光脑精光,所以也就有了个形象的称呼叫“和尚头”。这“和尚头”小麦其实是个很好的农家品种,特别能抗旱,如果种在砂田里,抗旱的作物品种,与抗旱的耕作措施相结合,抗旱的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那就会更加抗旱了。
夜晚,这静静的山村,万家灯火,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撒落在青土川中间和两边的山脚下面。这个青土川就夜晚,简直像就是天上的银河,美丽极了!
在回住处的路上,他边走边想,我们这里的村民们太需要农业科技了,太渴望文化知识了。在培训班的课堂上,他看到了一双双不同的眼睛,有男人的,也有妇女的,有老人的,也有刚入农业这一行的青年农民的眼睛,有双眼皮的,也有单眼皮的,有丹凤眼,也有杏仁眼,有大而圆的大眼睛,也有细细长长的小眼睛,在这些不同的眼睛里,他看到,有一种共同的眼光,是满含着期盼的眼光,是满含着期待的眼光,这眼光中分明散发着的,是农民对大地丰收的向往,对科学种田的渴求,对知识和文化的梦想;他看到了,有一种共同的眼神,那是打开善良的窗棂,那是闪烁着真诚的星光,那是人类质朴的最富集的矿藏,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勤劳的宝库。
他从这些村民们饱含深情的眼光里,饱尽风霜的神情中,解读这当今农民们的生活与生存,农村的现实与变化,农业的状况与思考。他躺在村委会客房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本不想搞农的他,看到农民们这样的急切地需要科技知识,在他内心是个很大的触动,心灵在震撼着,灵魂被再次的洗礼,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是他的命中注定,农民已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农村是他生命中离不开的热土!
他这样的埋头苦干,努力工作,心里觉得充实,青春在这里飞扬,人生在这里发光发热,也是物有所值了,人尽其才能了,再说了,这个工作他不干那谁来干?总得有人干才对。“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好好干,一定也会出成绩,也照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的。
“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搞农技推广工作,说到底就是要把农业科技传授给农民,不是只教农民一招半式,而是要倾囊相授,要教绝招,不要教空洞的原理和理论,不要教无用的花拳秀腿,不搞花架子,要教用得上,实实在在的东西,农民要能够实际,实用,有实效。
办农技培训班,发放农技资料和书籍,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农业科技,就是“授人以渔”的最好办法。只有把农业科技深入到了农民的心田里,农业科技才能在农民心中扎下牢固的根基,农业科技才能在田地里开出丰产丰收之花,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结出脱贫致富的丰硕成果来。
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要成燎原的烈火,就得靠他们这些学农爱农有理想的年轻人们去点燃,否则农业科技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不落地,没有实际意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只能锁在农科院所的柜里,束之高阁,没有半点的作用,白白浪费了许多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他们这些农技干部们,就像过去红军长征时一样,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要把农业科技撒播到农村,撒播到山川,撒播到田间地头,撒播到农家院落,撒播到农民们的心田,让农业科技之光照亮农民们前进的道路,让农业科技为农民发展生产增添不竭的动力和活力,让农业科技培训为农业科技推广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农业科技培训为农业发展鼓起乘风破浪风帆,让农业科技培训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开辟快车道!
他这样想着,在村委会那间客房的那张床上,虽然早已闭上了双眼,但在他脸上依然能看出,这时也露出了甜甜的一个微笑,尽然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一个小山村,他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