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渐渐近了,近得可以看清楚隐隐约约的灯火。只是火光极其微弱,宛如萤火。
张天铎一路祷告中走进了村子。他在祷告希望能有人听懂他说什么,或者有人能识文断字,这样总归有可以沟通的渠道。
一行人来到村子中央的一处院落前,院门开着,但是几人并未直接进去,只是冲着门内喊了几声。
然后,屋里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也是短衣、短裤,与几人不同的是他的脚上穿着一双麻鞋。并像其他人那样要么打赤脚,要么穿草鞋。
老者和几人聊了几句,从旁边拿出一根棍子,在地上写了几个字。
他边写,张天铎边心惊,直到惊得喘不上气来。
因为那些字他认得,分明是小篆:“莫三山”。
虽然是个理科男,但是,对于古文字他还是有些基本常识的。
因为,他小的时候也是跟着家里长辈们练过十几年书法的,当年老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写得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更好,也更容易受人赏识。
当然,当年的长辈们怎么样也不可能想到,有生之年,居然会碰到不用提笔写字甚至提笔忘字的时代!
想到这些,张天铎的内心已经惊得无以复加了!
这岂不是至少到了秦朝或者春秋、战国时代?
因为,篆字始于商兴于周,盛于战国,在汉朝渐渐被隶书取代。而且各国的篆字还各有不同,分为大篆和小篆。
只见老者指指自己,又指指地上的字。然后指指张天铎,把小棍递了过来。
张天铎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哦,这是要自我介绍,自报家门。
于是,他凭着印象,在地上缓慢地写了“张墨”两个篆体字。
毕竟太久没提笔了连简体正楷都要犹豫一下笔划了,更何况是篆体字呢?虽然,他不确定自己写的是否正确,也只能硬着头皮写了。
不然呢?告诉别人自己是文盲,还语言不通?这也太搞笑了吧!自己可是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大拿哦。
然后,也用手指,指了指那刚写的两个字,再指了指自己。
虽然张天铎的篆字写得似是而非,倒也不易被人察觉。因为,秦统一前各国的篆字本就不尽相同,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才有了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举措。
至于,为什么他给自己取名张墨,也很容易理解。
因为,张文革这个名字太有时代特点,而且他又想显得自己文雅一点,像个舞文弄墨的书生。
接着,他又在地上写了几个字:“此为何地”。然后将棍子交给老者。
“吴楚交界”莫三山写道。
我勒个去,竟是吴楚交界的地方。如此说来应该是春秋时期,因为战国时吴国已经不存在了。
莫三山:“客从何来?”。
张墨:“中土,宋国”。
莫三山:“商裔否?”问张墨是不是商朝贵族后裔?
张墨:“否,布衣。”张黑回答,不是,只不过是普通读书人而已。
……
就这样,两个人一通交流,相互之间了解了个大概。而张墨也在悄然间给自己换了个宋国士子,云游天下的身份。
只是,身上这身极具特点的二十一世纪“驴友套装”稍费了一番解释。只能编了个路遇仙人,被带走学艺,然后又被莫名其妙被扔到了这里,或许觉得自己愚钝不堪教化吧。
并且,还装模作样拿出了几件仙家器物用以证明自己的故事。
比如:强光手电、打火机、手弩、……并演示了一番用法。尤其强光手电和手弩一出,把一群人惊出了一身冷汗,都深信不疑。
交流间有人躬身抬着食物来到,尽是些炖煮肉食、果蔬和酒水。而且基本都煮得寡淡无味。
无奈之下,张墨从背囊里取出食盐撒了一些在面前的食物上,开始细嚼慢咽。
莫三山看得奇怪,若有所思。
张墨心想你家没盐吗?怎么这种眼神?
然后,在其面前的食物上也撒了些盐,示意其品尝。
莫三山浅尝一口,果然美味,竖起拇指大赞。
又用手指蘸着酒水在桌上写字:“此为何物”?
张墨写道:“盐”。
莫三山摇了摇头,向外传话。
稍后有人拿来一块黄色结晶物,敲下一些粉末,指指桌上的盐字。
示意张墨品尝。
张墨轻舔一下立马皱起眉头。
原来他们的盐杂质极重,简直就是苦卤。
心想,这什么鬼?制盐都不会吗?
难怪不能多放,放多了可能不是苦的问题,是会中毒的问题。
不过转念一想他倒是有了主意。
估计,在这里提纯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