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在新石器时期,贵州高原已有布依族的先民古越人活动。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0%,,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的镇宁、关岭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六盘水市及全省各市、州、地。
布依族地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村寨依山临水而建,寨前田畴纵横,河溪环绕。在布依族居住地,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驰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兴义“马岭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荔波“小七孔、樟江大峡谷”、镇宁的“犀牛洞”、平塘“藏字石”、贞丰“三岔河、双乳峰”、清镇的“红枫湖、百花湖”、普定的“夜郎湖”、长顺“杜鹃湖”、安龙的“招提”等等。
文化和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
布依族的民歌,富有民族特色,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
布依族民歌的曲调分为“大调”、“小调”两种。
“大调”用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音域宽到八度,音调高昂,颇带山歌风味,歌手常在结尾使用假声的唱法而使其另有一番情趣。
“小调”则在月夜或“朗绍朗冒”(布依语译音,交朋友、谈恋爱的意思。)谈情说爱的时候唱,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很少作四度以上的大跳,音调柔和、婉转、活泼动听。
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的乐器,用青铜铸成,鼓身铸有各种花纹图案。
工艺美术历史悠久、色彩绚丽、图案美观的布依族蜡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此外,色彩绚丽的刺绣、精工巧织的“仲家布”,美观精致的凉席、斗笠等,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这种楼房上层高,用于住人;下层低,用于圈牲畜。它的结构简单,外形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黔中一带,由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地产石头,布依族民居,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是布依族的特色建筑;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石板房的正面讲究装饰,以线条和图案为主,每一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市一带目前还保存布依族较古老服饰。
布依族妇女上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囡安锌下空百翊长讲 田白底蓝色烘氿花布条成 图案镶制;
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戴各种银质首饰。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的罗甸等县,布依族妇女普遍穿大襟衣,长裤脚。衣服的盘肩、袖口、襟沿镶有栏杆。裤脚为大褶边,或蓝色裤脚镶青布和兰干。衣服的长短和裤脚的大小,各地区都不相同。
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节日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相同外,“三月三”、“四月
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三月三,祭山神或扫寨赶鬼,预祝丰收。扫寨时,外人不准进寨。
青年男女则上山对歌。四月八是纪念耕牛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做“牛王粑”,或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后招牛魂,再把一半喂耕牛,并让耕牛休息一天,表示人们对耕牛的爱护和酬劳。
“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包粽子。有些地方还要杀猪宰牛庆贺节日,祭祀祖宗;妇女们臂挎装粽子的提篮,抱着鸡仔,探亲访友;当家的男人则聚会于寨中,端杯畅饮,商议寨子里的大事;
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邀集于旷野或寨中,进行对歌、浪哨(谈恋爱)、丢花包等活动。有些地方把“六月六”称为歌节,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汇聚一起,载歌载舞,欢度歌节。
饮食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特色食品主要有五色糯米饭、耳块粑、独山盐酸菜、狗肉。五色糯米饭,有五种颜色,用糯米制成。
选作五色糯米饭的染料为天然植物,由天然植物汁浸泡蒸出的糯米饭,不仅色泽美观,香味浓郁,还有良药作用。
耳块粑,用具有粘性的晚米加工而成,可烤着吃,也可炒着吃。独山盐酸菜,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的著名特产,原为布依族家庭制作食用品。
建国后,独山盐酸菜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