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特需品,并进行工业化生产。独山盐酸菜用洗净青菜掺以甜酒、大蒜、烧酒、辣椒粉、食盐等拌匀后盛于盘坛,具有香甜、略带辛酸味,鲜美可口,是闻名省内外的特产。
狗肉,以镇宁、关岭、紫云、兴仁、贞丰、贵定、都匀等地最出名。狗肉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还可祛风除湿。所以布依族人称狗肉为“地羊”,并有“肥羊不抵瘦狗”的评说。
八音古乐
“八音古乐”,是长期流传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的一种古老音乐,是布依戏最具民族特色的唱腔之源。
古时的“八音”通常由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锣、兜锣、小钗、小鼓、唢呐8种乐器组成,8种乐器发出8种不同的乐声,又因布依族崇拜“八仙”而得名“八音”。
随着时间推移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其乐器由原来的8种增加到10多种,计有牛骨葫、葫芦、竹筒琴(今多用京胡、二胡、板胡代替)、直箫、短笛、月琴、三弦、芒锣、小兜锣、手鼓、小钗、木鱼等,演唱人数由原来的8人增至10多人,“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八音古乐最初起源于布依族“摩公”(布依语曰‘卜摩’、‘报摩’)活动中的“摩公调”。
“摩公”是布依族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和扮演者,多为族中或寨人举办消灾祈祷,驱鬼纳福之类的神化人物。
“摩公”在其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创造出许多别具特色的雕饰,饶有情趣,富于神韵。
八音古乐从“摩公调”里孕育出来后,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吸收、融和了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民歌韵味的起落调,同时也吸收了贵州花灯、广西彩调的有关曲牌,经过多年多代民间艺人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且艺术特色鲜明的八音坐唱或八音坐弹唱。
它的结构主要由唱腔中的《起落调》和伴奏曲牌中的《过场调》相交回环往复而构成的联曲乐体。
“曲牌有正调、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唱时唱腔多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平嗓之分,由乐队分担角色,曲目多来自民间唱本,故又称八音坐弹戏、板凳戏”。
八音古乐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起落调》其调式的音域、旋律,都比较平和舒缓、优美、悠扬,正像青山绿水间悠然飘荡的流云,又像河谷大坝上缓缓流淌的水声,使人听后感到一种柔美、缠绵、淳朴的音乐美。
(二)从八音古乐的调式和旋律来看,很多唱腔和曲牌往往运用布依族情歌的旋律对其装饰处理,使它具有浓烈的民族音乐艺术特征与个性。
(三)布依族“八音古乐”的演奏乐器,亦很具有民族特色。通常所用的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锣、兜锣、小鼓、唢呐、勒尤、勒榔等,管、弦两组乐器发出不同于其他民族乐队的音响;
独特的吹奏乐器勒尤、勒榔,发出别具一格的音色;打击乐器中的芒锣、兜锣也有着不同于其它锣的音韵,再伴随演唱时的“男调女腔”,整个奏乐便产生出一种“优美”、“奇特”、“敞亮”的复合音响,充分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语言文字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聚居区里,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集市贸易等社会活动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际。
居住在杂居地区及城镇的人,兼通汉语的居多,同族之间交流一般仍用布依语,与外族人交谈则使用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