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最隆重、最热烈、最繁琐的一项礼仪莫过于拜年。
拜年,是按照血缘关系的长幼亲疏关系,来安排亲族内的互拜活动,这是春节的核心任务,此后还要与有姻亲关系的互动拜年,这一圈下来,真是让人忙得不亦乐乎。
【一】《飞贴》佚名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是,赠予纸店大笔金。
清晨时分,家家户户去拜年。长辈们还要准备一些红包,送给亲戚朋友家的小孩子,相互讨个吉祥。但是,在这个时段,大家都会出去拜年,为了避免错失见面的时间,于是演变出两个很有趣的习俗。
比如说:在出门拜年的时候,随身带上一些红帖子。帖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如果遇到主人不在家时,就留下一张红帖,表示已经来拜过年,这便叫“留帖”。
另一种情况,则是:士大夫交友甚是广泛,如果四处登门拜年,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于是,在官场和文人墨客之间流行一种“飞贴”,类似于现在的贺卡。他只需派仆人带上自己的“红贴”,放进各家门前写有“接福”的红纸袋里即可。
【二】《拜年》文征明.诗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太医于延年的官阶虽然比柳贯的高了很多,但是,除了去年在家为亡妻服“齐衰”守孝一年外,几乎每年都来柳贯家拜年。因为他俩还有一层姻亲关系----于延年的外甥女柳好好,是柳贯的亲侄女。
当然,这层关系还不足以让于延年亲自登门,最吸引他前来的,是初一这天,京城的文人墨客都会聚集在柳家老屋。
春节一年又一年地过,可造访的人却一年比一年的少:
先是“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去了福建闽海道任知事;而后是“儒林四杰”的黄溍,去到诸暨州任了判官;最让大家伤心的,莫过于四年前画坛领袖赵孟頫,和“三俊”之一的元明善,俩人的安然离世,以及三年前大诗人杨载的病故……在剩下的这群人当中,除了曹元用年长两岁外,柳贯的年龄算是最长的了。
柳贯为文沉郁舂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音乐、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他是远近闻名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泰定元年[1324年],刚刚登基的泰定帝便擢升柳贯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
所以,新年正月初一,柳宅的聚会大团拜,仿佛是文人墨客的首要任务。
于延年并非文人墨客,他只是一名医师[古代为掌医事的官员],能在文艺圈里混了个脸儿熟,皆源于他的医术高明。这群嗜酒如命的才子们,总不吝惜自己的身体,一旦抱恙,就请来于太医来为他们诊治。
柳宅的正堂,于延年、虞集和柳贯等人,一边品着美酒一边相互交谈:
柳贯问于延年,“没听曼硕来信说,他什么时候回京?”
“曼硕”是揭傒斯的字,他是于延年的姐夫。延年便道,“姻母前年正月去世的,这丁内艰[指丁母忧],怎么说也得二十七个月吧,我估计,他中秋节准能回来。”
虞集道:“中秋节回来,怎么行?我看,曼硕他夏至便会回来!”
柳贯问:“何以见得?”
虞集说:“皇上有旨令他主持今年腹里的秋闱[指乡试]。”
正说着,就听门童一声高喊:“王德信老先生给我家老爷拜年了!”随即把“飞贴”送到柳贯的手上。
这王德信是何许人也?他就是京城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编剧---王实甫。
曹元用对柳贯说:“这王德信不是每年都第一个到嘛,怎么今年只来了张‘飞贴’?”
“是啊,”柳贯回道,“今年不知为何没有来。”
曹元用,字子贞,是东平汶上县人。山东人做事很是有趣,就说他的名字---元用,其意就是元廷不用他,用谁?不用,也得用!所以这曹元用一直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就在去年,朝廷又授他为太子赞善,后转为礼部尚书[正三品],兼经筵官。
他是时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精通历代典章礼制,对元朝礼乐制度建设贡献极大。他学问博大精深,有多种著作流传后世。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山东三俊”。
只听曹元用又问:“王德信,今年得有七十了吧?”
柳贯说:“还不到,比我长十岁,今年,六十六了。”
只见曹元用诡异地一笑,“呵,六十六,好年景啊!”
虞集问:“六十六,好什么年景?眼看就是‘古来稀’了……”
曹元用一捋胡须说:“有道是,‘人活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你说,他那么多的干闺女,会吃谁的那刀肉呢?”